• 53阅读
  • 0回复

改革,时代的强音——赞影片《代理市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16
第7版()
专栏:

改革,时代的强音
  ——赞影片《代理市长》
  章柏青
在当前影坛打斗片、侦破片风行,描写改革的现实题材之作甚缺之际,看了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代理市长》,十分兴奋。洋溢于影片中的讴歌改革、锐意进取、振兴中华的奋发精神,以及杨在葆以精湛的演技塑造的代理市长萧子云的动人形象,深深地感染了我。这是一部成功的影片。尽管人们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我们觉得,它比起那些与四化事业不沾边的某些作品来,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们应该为改革而呐喊!要为反映改革的文艺作品的问世而欢呼!
《代理市长》反映的是一个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影片以一个城市为背景,以毫不掩饰的直率态度,揭示了改革起步后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影片涉及工业建设、农村建设、市政建设、体制改革、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诸多方面。创作者着眼于关系到千百万人利益的重大社会问题,着眼于整个时代情绪、时代精神。它与表现个人命运、悲欢离合的影片不同,而是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角度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使人对正在进行中的改革事业有了新的认识。
影片主人公、代理市长萧子云与以前银幕上出现的改革者形象相比,有更为浓重的时代感。他原是归侨出身的工程师,虽经诸多磨难,但历史一下子把他推到“一市之长”的地位,使他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施展自己报效祖国的才能与抱负。在萧子云身上凝聚了当代改革者身上最可宝贵的品格。那就是时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以人民利益为行动准则的火一般的热情;为实现改革目标,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坚持与自信,那种不讲空话,只办实事,既有理想,又有魄力的可贵情操。影片中有几场戏是相当独特和有深意的。比如,影片开始,萧子云为了四万居民有一个生活区,去解决一个长期扯皮的问题。他说干就干,当即把有关单位负责人叫到现场,在协议书上盖了十几颗图章。如此快刀斩乱麻,足见他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那竞选演说般的记者招待会,也别具一格。萧子云对改革的独特认识与深刻的见解,他相信人民、信任人民、把权力交给人民的胸怀,令人肃然起敬。长跪于地为华侨老父亲拜寿的情节,有人曾提出异议,我却认为此举与萧子云的出身、性格是相符合的。借此,创作者赋予这位背刻着祖国版图参加革命的归侨以浓重的情感色彩,使我们看到他那一颗舍家忘我、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
影片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没有那种虚情假意、欺世媚俗的东西。尤其是代理市长萧子云的对话,诸如,“如果人民过的还是那种缝缝补补,凑凑合合的日子,那不光彩的不是他们,而是我们政府”,“就算以前那是铁饭碗吧,如果碗里是空的,那和讨饭碗有什么区别”,“要记住‘万事利国、万事利民’这条宗旨,这就是和中央保持了最大的一致,谁也攻不倒你们”,“宁犯天条,不触众怒”……这类来自人民大众的语言,一经概括、提炼,闪闪发光,落地作响,给影片增添了强烈的政论色彩与哲理味。是的,这样的语言有一点“刺”,但于人民有益,于四化有利,有点“刺”怕什么呢?群众对此是乐于接受的,难怪每映到这里就激起一片掌声。
《代理市长》的摄制过程也贯串着改革的尝试。这是北影厂首部探索摄制工作改革之作。摄制组采用贷款承包的方式,在创作上贯彻“三自一中心”(自由创作、自由结合、自主经营、导演中心)。主要演员杨在葆、许还山还兼作影片导演和制片主任。实践证明,改革是成功的。全片摄制费花了四十万左右(1984年北影厂每部影片的平均成本为七十一万),实际拍摄时间只有两个月零五天。《代理市长》在摄制工作上的改革尝试,为电影创作的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
时代呼唤着改革,改革召唤着文艺,愿我们在银幕上听到更响亮的改革的时代强音!(附图片)
萧子云深入群众调查,提出由私人集资修建公路大桥,得到富裕起来的农民的大力支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