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希望出现更多“时代的鼓手”——谈抗日战争中田间的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16
第7版()
专栏:

  希望出现更多“时代的鼓手”
  ——谈抗日战争中田间的诗
  刘欣中
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田间同志以诗歌为武器,鼓舞人民,声讨敌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曾经赢得“时代的鼓手”的美誉。然而正当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之际,诗人却与世长辞了,这使我们感到惋惜和沉痛。
诗人的思想感情只有与人民合拍,才能激动人心。抗日战争中的田间,面对日本法西斯的凶残暴虐、祖国人民的艰危和汹涌澎湃的抗日热潮,他把自己的愤激、复仇和抗争的情绪都溶进了昂奋的诗篇;并且随着生活环境和艺术思想的变化,使自己的作品越来越适应时代的需要。
早在1935年,他写的《怒吼吧,中国!》、《北方不永远是黑的》等作品,就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罪恶行径,倾诉了中国人民所蒙受的灾难。1937年秋季,田间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立即投入了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斗争的任务。他深深感到伟大的祖国无论如何不能灭亡,具有悠久历史和斗争传统的中华民族决不能做异族的奴隶,必须用战斗和鲜血去换取自由。《棕红的土地》、《自由,向我们来了》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这一思想。1937年12月,诗人在武昌的一家小酒馆里,一夕之间写成了抒情长诗《给战斗者》。这是抗战初期全国无数鼓动抗战的诗歌的代表作。它沉痛控诉了日寇的侵略罪行,号召人民群众立即投入反侵略战争;它反映了全国人民和爱国志士要求保卫祖国的迫切愿望和激动情绪,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勇于斗争的坚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1938年夏,田间作为一名战地记者,随“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诗人面前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田间说:延安的“每一块土,就是一个诗句;它的口号和塔顶,引起多少诗人的灵感。延安,这是无产阶级诗歌的摇篮”。象许多初到延安的文学青年一样,田间在这里努力汲取思想营养。周围人物的精神风貌、生活内容以及服务对象的巨大变化,促使他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格调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延安,田间痛感过去作品的知识分子腔调太浓,只能在少数人中流布,这种局限必须突破。街头诗“是使诗歌服务抗战,创造大众诗歌的一条大道”。田间是街头诗运动的发起人和坚持者之一。他不仅在延安写了许多街头诗,而且在从延安辗转晋察冀的途中,还同邵子南、史轮等人用白粉笔、黑木炭在门窗边,在巨石上,在被轰炸过的墙壁上写了许多街头诗。他那些并非写向街头的案头诗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街头诗的影响。
在解放区,田间诗歌创作的内容相当丰富。它包括对解放区政治生活的由衷赞美,对伪军的劝戒和讽喻,帮助同志端正生活目的,以及对国际朋友援助中国人民正义斗争的呼吁。其中压倒一切的,依然在于鼓舞人民群众的战斗情绪。《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等名篇,都曾鼓舞人走向杀敌战场。在抗战开始时田间的政治鼓动诗中出现的人物,大量的是被惊醒、被召唤、被鼓舞的对象。那时他虽有表现抗战英雄人物的愿望,但因缺乏生活实感,写起来总嫌抽象。在解放区,诗人接触了子弟兵、干部和农民群众艰难困苦而又丰富多彩的战斗生活和昂奋的战斗意志,为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基础。《一杆枪和一个张义》、《王良》、《敢死队员》等诗中战士的形象,《骡夫》、《大龙华》、《一百多个》中农民群众的形象,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坚壁》一诗,则以一个面对敌人拷问的群众的语言,正告敌人:“枪、弹药,统埋在我的心里!”简洁有力地塑造了一个浩气凛然的英雄形象。
从1943年开始,田间先是在滹沱河边,后又到雁北地区,深入农村做了七年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他还带领民兵打过游击。诗人说:“这对我的一生来说,就好比是,从此一棵小树栽到泥土里。”此时,活跃在田间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创造着英雄史诗的人物。《名将录》以速写的形式,紧紧抓住一个战役或一个事件,以洗练、朴素、优美的笔触,为贺龙等将军立传。而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英雄谣》、《下盘》、《戎冠秀》等作品,则是解放区人民群众全力以赴支援前线的光辉写照。
田间在进入解放区前后,作品的格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进入解放区以前,作品的调子愤怒而阴郁。甚至在《给战斗者》中,必胜的信念和灿烂的前途,也被弥漫全诗的悲痛、愤慨、激怒的感情,不可抑制的复仇欲望和义无返顾的献身精神遮蔽了起来。在解放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使诗人对抗日前途充满信心。表现在作品中,光明朗畅成了基本格调。
由于街头诗等作品创作的成功,田间得到当时正在云南的伟大的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赞赏,把他誉为擂动战鼓、催人上阵的“时代的鼓手”,使他在抗战前期的中国诗坛上负有盛名。关于田间的街头诗,闻一多先生在《时代的鼓手》一文中写道:
这里没有“弦外之音”,没有“绕梁三日”的余韵,没有半音,没有玩任何“花头”,只是一句句朴质,干脆,真诚的话,(多么有斤两的话!)简短而坚实的句子,就是一声声的“鼓点”,单调,但是响亮而沉重,打入你耳中,打在你心上。……
……它摆脱了一切诗艺的传统手法,不排解,也不粉饰,不抚慰,也不麻醉,它不是那捧着你在幻想中上升的迷魂音乐。它只是一片沉着的鼓声,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着,用最高限度的热与力活着,在这大地上。
田间同志离开了我们,但他在抗日战争中留下的诗篇,则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一面镜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作为“时代的鼓手”所提供的创作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在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多么希望有更多的“时代的鼓手”出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