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小站上的“母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17
第4版()
专栏:

  小站上的“母亲”
1953年,浙赣铁路线上的蛟湖车站刚刚建站时,十几个单身职工来到这荒郊僻野落脚,都为一日三餐没有着落发愁。站上请来一位当时年刚四十岁出头的农村妇女佘茶仔为职工烧饭。从此,她成了这个四等小站的编外“职工”,在烧饭的平凡岗位上辛勤操劳了三十二年。
这个小站离城镇远,为了调剂职工伙食,她一面精打细算,勤劳操持。一面起早摸黑在车站附近开荒种菜,养猪喂鸡,以自己的汗水和心血为小站职工安排一日三餐。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粮食紧缺,他就在小站周围栽种了一百多棵南瓜,用来补充粮食的不足。佘茶仔对站上每个职工的口味了如指掌,有时一餐要单独烧十几个菜。为使职工集中精力当好班,三十二年来,她坚持天天送水、送饭到当班职工的岗位上。
佘茶仔的丈夫解放前就病故了,留下一个遗腹子,母子相依为命。解放后,儿子上学读书,毕业后当上了人民教师。当他看到母亲鬓角增添了白发时,常劝母亲回家养老。但佘茶仔却说:“我舍不得离开车站,我走了他们可能吃不上热饭菜。”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车站职工换了一批又一批,佘茶仔却一直默默地照应着大家:站里有谁病了,她煮上一碗香喷喷的鸡蛋面端到床前;谁的衣服脏了,她悄悄拿去洗干净;谁的衣服破了,她给一针一线地缝补好。每天晚上,她都要去职工宿舍看一看,把大家晾晒的衣物、鞋袜收好。有位职工嫌农村的妻子土气,闹着要离婚。妻子不同意,带着两个孩子找到站上。佘茶仔一边安顿好母子二人食宿,一边以通俗的道理劝说这位职工,一连忙了三个月,终于唤起了这位职工的良知,向妻子认了错,重归于好。
佘茶仔三十二年来舍小家为大家,赢得了全站职工的敬重。当大家望见站上挂着鲜艳的“红旗车站”奖状时,都说车站各项工作搞得好,也有佘妈妈的一份功劳。
文全安 谢国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