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沿喀喇昆仑公路旅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17
第6版()
专栏:巴基斯坦通讯

  沿喀喇昆仑公路旅行
  本报记者 史宗星
不久之前,我们从伊斯兰堡驱车北上,沿喀喇昆仑公路,作了一次令人难忘的旅行。
一、青龙腾飞
车出伊斯兰堡,北行不久,就到了一个叫哈维里安的小镇。充满神奇色彩的喀喇昆仑公路以此为起点,一直延伸到中巴边境的红其拉甫山口,全长七百五十三公里。
从哈维里安到塔科特约一百四十公里。汽车在山中穿行,山势不高,沿途不少绝妙风景,使人感到目不暇接而又轻松愉快。
过了塔科特大吊桥,汽车一头钻进印度河谷,景象便迥然不同。黑魆魆的大山傲然峙立峡谷两旁,山外有山,重峦叠嶂,连绵不断。群峰争雄,千姿百态:有的一片翠绿;有的闪出黑光;有的则披着白雪。在这深山幽谷间,喀喇昆仑公路象长空降下的一条青龙,环绕着丛山的腰身,千回万转,欢腾跳跃。
公路宽阔,铺有沥青,但总叫人摆脱不了惊险之感。透过车窗向前看,似乎有无数座大山挡着去路。有时眼见一道绝壁把路拦断;有时危崖临头,不禁叫人担心出路何在。幸而急弯一转,每每别有一番天地。从车窗探头仰望,只见狰狞的巨石突伸出来,龇牙咧嘴,汽车不时钻进“虎口”之中。俯视脚下,车轮子就在万丈深渊的边缘,只见印度河水象奔腾的骏马,喧嚣南去。
喀喇昆仑公路穿越的地带,素称“上帝不准进入的地区”。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在这里相会,形成千谷万壑,仅长度超过五十公里的大冰川就有六条,夏天常有泥石流为患。地质结构相当复杂,有的大山似一块完整的巨石,有的则已风化成碎石泥沙。加上印巴板块和欧亚板块在此接缝,地震频繁,山崩不断。
从1974年开始,中国和巴基斯坦的两万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筑路工人团结奋斗,冒着严寒酷热,战胜地震、塌方和泥石流,硬是在印度河谷和洪扎河谷的悬崖峭壁上,劈出了一条七米宽的全天候公路。沿途建桥九十多座、涵洞一千七百多处。公路于1978年6月竣工,年底通车,被世界舆论称为“二十世纪一大奇迹”。在巴基斯坦,人们通常把这条公路称为“巴—中友谊公路”。由于公路的一些路段与古代“丝绸之路”平行,也有人叫它“现代丝绸之路”。
二、投宿帕坦兵营
按预定计划,我们要在一个叫巴夏姆的小镇过夜。谁知到了那里,旅馆客房全满。我们只好向前赶路。
继续行车约四十公里,来到一个叫帕坦的山村。村边有个兵营,我们便贸然去叩门。这是巴基斯坦工程兵的一个营部,负责维修喀喇昆仑公路。营长纳尔桑中校,个头不高,精明能干,甚为热情。我们向他报了身份,说明来意。同行的小单还自我介绍说,他参加过喀喇昆仑公路的施工,当时在中方的总指挥部当翻译,有段时间就住在兵营附近的河滩上。听了这些,中校越发热情,连声说:“没问题,没问题。一定让你们在这里过个愉快的夜晚。”他在营部专设的军人招待所里为我们腾出一个房间,派士兵送来了茶水和可口的晚餐。
夜幕降临,这里象秋天一样凉爽。天空闪烁着明亮的星星,群山从夜色中透出朦胧的影子,山脚下传来印度河哗哗的流水声,气氛显得幽深和静谧。突然,山腰里闪出一排明亮的灯光,伴随着??的响声。这是一支满载物资的运输车队,正沿着喀喇昆仑公路驶来。纳尔桑中校告诉我们,据他的士兵最近统计,每天平均有近百辆载重卡车从这里经过,载人的旅游车和小汽车也越来越多。
归途中,我们停下车来看望纳尔桑中校,他又留我们在兵营住了一夜。因为有过一次交往,这第二次见面便成了老朋友。他安排我们住进了专供将军们住的高级客房,招待十分周到。傍晚,中校介绍他来队探亲的母亲和妻子与我们见面。大家围坐在凉风习习的小院里,边喝茶边聊天,话题自然离不开从附近穿过的喀喇昆仑公路。我们告诉中校,据我们沿途观察,这条公路通车七年来维护得很好。中校却说,这首先是因为公路当初修建得好,经得起考验。他说,他特别欣赏中国的建桥技术,速度快,质量好,桥的造型也很漂亮。他在军事工程学院当教员时,曾专门向学员们作过介绍,还让学员们看过中国工人在喀喇昆仑公路上修建桥梁的录像。
交谈中我们了解到,纳尔桑中校指挥的这个营,担负三百公里路段的维修任务,工作繁重,除加固路基和桥梁外,每年要为公路铺设一层新的沥青路面。清理沿途塌方的任务也很艰巨。由于沿途地质情况不佳,塌方、滑坡几乎天天有,夏季一场大雨过后,会同时发生二三十起。中校深情地说:“修这样一条公路很不容易,许多人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把它维护好。”
(待续)(附图片)
  喀喇昆仑公路的一段。本报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