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悼念王叔晖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17
第8版()
专栏:心香一瓣

  悼念王叔晖同志
  姜维朴
7月23日,盛夏高峰,酷热异常。突然一件不幸的消息袭来——王叔晖同志与世长辞了!噩耗使人倍感意外,因为就在一个多月之前,当我去看望她时,她还在兴致勃勃地从案头拿出近期正在创作的画卷,张挂到画板上,让我提意见。一谈起创作,这位七十三岁的老人,精神抖擞,满面都是欣慰而自豪的笑语。这幅作品,是她正在创作的一幅工笔重彩人物画,画的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之一的惜春。画家并未因年逾七旬而稍减工整严谨的一贯创作之风。她一面满怀信心地介绍自己的创作计划,一面风趣地说:“今年觉乎着身子骨比去年还要强些,到八宝山还远着呢,趁现在手还听使唤,要把‘金陵十二钗’早早画完。”从当时她朗朗的笑声,从画稿上的功力,如果人们不知道她的年龄,准不相信她已是七十三岁的老人了。但是,创作的劳累,加上连日天气的闷燥,她在近几天已感到身体不适,她既未就医,也未向同志们声张,还是坚持工作。哪知她猝然地在自己的工作室内倒了下去,经抢救无效,连一句遗言都未来得及说出,就永远离开了大家,离开了她为之献身终生的美术事业。
王叔晖同志原籍浙江绍兴,1912年8月9日生于天津,1927年开始自学绘画,后曾就学于吴镜汀、徐燕荪等画家,主要从事人物画和花鸟画创作。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她刻苦学习,孜孜不倦地从事艺术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新中国成立不久,王叔晖很快参加工作,开始在出版总署的美术科,后到人民美术出版社,一直从事连环画、年画创作,为这些拥有最广泛群众的美术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她的连环画作品主要有《木兰从军》、《墨子救宋》、《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生死牌》、《西厢记》、《杨门女将》等。《西厢记》连环画曾于1963年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中获一等奖。《西厢记》除单线的普及本外,还以工笔重彩绘成短篇彩色连环画和年画条屏,并被选用于邮票,以及广泛用于工艺美术方面,可以说是中国工笔人物画在群众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她在作品中所塑造的那些善良、坚贞、美丽而又勇于追求自由、热爱生活的中国古代妇女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群众喜爱,1959年莱比锡国际图书展览,她的《西厢记》和当时一起参加展览的我国的一批连环画作品,荣获金质奖章。她画的工笔重彩年画《王昭君》、《木兰巡营》、《红楼梦人物》等作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王叔晖在连环画和年画作品中,师承中国画线描的传统技法,用线洗练而准确,遒劲而流畅,在造型上又吸收西洋绘画的解剖、透视等办法,从而使线描的艺术表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作品绮丽中见谐美,洁净中现典雅,对人物的眉宇眼神,以及须发和服饰,衣纹褶痕,都以不同人物的不同神情和态势进行精雕细刻。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她很重视到现实生活中观察体会和收集素材,力求使人物形象更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浓重的生活气息。
解放以来,叔晖同志对新中国的美术事业,始终坚持为人民负责,为社会负责的精神。她热爱连环画、年画创作,常常对青年美术工作者们说:“我们的作品是要拿到社会上和广大群众见面的,它的作用如何,影响好坏,我们肩负着重大责任。”她认为,对待艺术创作的态度,也就是做人的态度,决不能为讨好别人,降低自己的品格。她曾在旧社会饱受艰辛生活的磨炼,到新社会,她虽然成为知名的画家,但总是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她长期自己动手烧煤炉做饭。因为一直没有建立家庭,她就把党组织作为唯一的依靠,把同志们作为亲人。1961年年近五旬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不仅在创作上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还不遗余力地承担了好多种社会工作。由于她杰出的成就和卓越的贡献,曾于1956年和1960年两次获文化部先进工作者的称号,1981年全国二届连环画评奖中获荣誉奖,1984年全国三届年画评奖中又获荣誉奖。
王叔晖同志匆促地与我们长辞了,她那辛勤的一生,那为革命艺术事业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