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党员和干部以行动赢得了群众信赖——来自辽宁灾区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20
第4版()
专栏:

  党员和干部以行动赢得了群众信赖
——来自辽宁灾区的报告
新华社记者 张民华
最近发生的一场无情的自然灾害,给辽宁省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给辽宁的广大党员、干部摆下了一个特殊的考场。在抗洪抢险最紧张的时刻,记者到了丹东、鞍山、盘锦、沈阳等灾区,看到那里的广大党员、干部以自己的赤诚和无畏,填写了一份份出色的答卷。
在鸭绿江畔的指挥部里,在辽河大堤上的抢险队伍中,记者先后见到了十几名近两年才走上县区领导岗位的中青年干部。他们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么重的灾情,也是第一次指挥抗灾抢险工作。但是,他们发挥了自己的果敢和才干,勇敢地挑起了千斤重担。
上任不满两个月的凤城满族自治县县长李运生和其他几位新干部,面对连续袭来的风、雹、洪灾,指挥若定,沉着应战。他们准确地掌握全县的雨情和水情,当机立断,下达了组织危险村屯躲险转移的命令,使上万名群众及时脱离了险境。
7月26日凌晨,暴雨如注,三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直逼凤城镇,接连掀翻了十二道护堰。守候在指挥部的李运生第一个冲上大堤,第一个跳入水中排险。水急浪涌,雨骤风狂,尽管投入了大量的装土草袋,但脱坡已拉长到一百多米,持续上涨的洪水将六米宽的坝顶冲刷得只剩下三四十厘米宽了。大堤危在旦夕。
“堵不住了,快撤吧!”有人胆怯了,个别人溜了。
“同志们,不能撤!”李运生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声音已经嘶哑。“不能当逃兵啊,同志们,大堤的后面有七万父老乡亲哪!我们要与大堤共存亡!”
这话语稳定了人们的情绪,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更多的干部跳入水中,手挽手组成人墙,挡住了汹涌的洪水。人墙背后,草包飞传,坝身不断加高、加宽……。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凤城镇安然无恙。
不久前才从基层选拔上来的宽甸县委副书记申廉芳,听到了毛甸子乡将是特大暴雨中心点的预报后立即冒雨赶去。夜色苍茫,大雨滂沱。大段大段的公路漫水,他指点司机以两侧的行道树为路标寻路闯行,终于在洪峰到达之前赶到了目的地。整整三天,他把部队送来的饭菜让给群众,自己只啃一点饼干,喝一点冷水。泥水里的日夜奔波,他两脚内侧红肿溃烂了,水一泡,钻心似地疼。可他在干部、群众面前一声不吭,只悄悄打发同行的技术员找来点药敷了敷。记者采访时,他对自己只字未提,乡里的同志也不了解详情。仅仅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才从技术员小梁那儿知道了这个“秘密”。
暴风雨严重毁坏了交通和通讯设施,横溢的洪水把一批村屯切割成孤岛。在这种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处境中,许多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全力保护群众、抗击灾害,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
7月25日,凤城满族自治县汤山城乡龙升村再次遭受暴雨袭击。第五村民小组与外界相通的道路全部被毁,电话中断。傍晚,山洪下泄,河水陡涨,群众茫然不知所措。住在这里的村党支部书记王庆禄摸黑找到另外两名党员李守贤和李志亚。三人分析了万分紧急的险情后,成立了临时党小组,决定全力组织群众撤离。他们在黑暗中敲开每一户家门,动员群众向高处轻装转移。这一夜,龙升村五组的房屋倒塌多处,但无一人伤亡。第二天,王庆禄又自己拿钱买了一百多斤大米送给几户断炊的群众。
也在这天的晚上,凤城满族自治县鸡冠山镇宝石山村党员隋永久,测算到更大的洪水两小时后可能到达,便通知入睡的乡亲们躲险。一些群众心存侥幸,没走多远又绕道溜回家里。隋永久觉察后,又折回身,从全屯最低洼处起,逐户检查,把回家的人硬撵出去。当他赶回去通知包括自家在内的最后四户时,洪水已将大半个村淹没,水深齐胸,再转移已经不可能了。他将三户人召集到自己家里,十七个人挤在同一铺炕上,室内一片漆黑,屋外水声、雨声哗哗作响,令人心悸。隋永久镇定地安慰大家。
十七人在一米多深的水中一直坚持到拂晓水势回落。
这一夜,由于广大党员、干部时时想到的是群众安危,奋力抢救群众,有的群众激动地对记者说:那一夜,往险区外走的是群众,往险区里走的是干部!这只有共产党的干部才能做到!在宽甸,在凤城,还流传着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今后无论搞什么运动,再也不能给当干部的挂牌子、戴高帽子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