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沿喀喇昆仑公路旅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20
第6版()
专栏:巴基斯坦通讯

  沿喀喇昆仑公路旅行
  本报记者 史宗星
  五、吊中国筑路烈士陵园
巴—中友协分会的成立大会刚散,友协的领导成员便和我们一起乘车奔向“中国烈士陵园”。分会主席阿巴斯颇动情地说:“当友谊之花盛开的时候,不能忘记当初用鲜血浇灌鲜花的人们,我们要去看看他们。”
在修建喀喇昆仑公路的日子里,有八十八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鲜血就渗透在“友谊公路”的路基上。
陵园位于吉尔吉特东北十多公里处,背靠拉卡波什雪峰,前临喀喇昆仑公路,是这一带最美丽和最肥沃的一片土地。
进入陵园,一座纪念碑肃穆耸立。碑体两丈多高,呈乳白色,中国式造型。碑的正面工整地镌刻着:
中国援助巴基斯坦建设公路
光荣牺牲同志之墓
1978年6月
纪念碑的后面便是墓地,分为均匀的四片。墓冢为混凝土所砌。墓前各立一块高约半米的碑石,上面用中文刻着烈士的名字。无论是墓还是碑,均排列得整整齐齐。
陵园守护人阿里·玛达特老人,六十岁了。从陵园建成的那一天起,他就在这里与中国烈士们日夜为伴。负责陵园绿化的是位中年人。陵园内高大茂盛的松柏树和整齐美丽的花草告诉我们,这位花工在中国烈士安息的地方洒下了不少汗水。
据介绍,不论假日还是平时,凭吊者总是络绎不绝。这天下午,我们遇到了吉尔吉特男子中学的副校长,他带着妻子和四个孩子绕墓地转一圈,又转一圈,久久不愿离去。记者迎上去请他谈点什么,他深情地望着墓地只说了一句:“这些中国兄弟,值得人们永远敬佩和纪念。”
六、深刻的变化
同行的小单同志是相隔七年后旧地重游,一路上他不停地作着介绍:“这些树是公路通车那年栽的,现在都这么高了!”“庄稼普遍比过去长得好。”“这家旅馆是新盖的。”“过去这里哪有这么多新房子!”他兴奋地为大家讲述着喀喇昆仑公路沿线发生的明显变化。
同北部地区专员交谈时,专员深情地对我们说:“喀喇昆仑公路的建成,使我们这个地区结束了与世隔绝的状态。现在,我们不仅与内地连成一气,同中国的往来也方便多了。通过边境贸易进口的中国货物,可以一直运到卡拉奇,内地的物资也能及时送到我们手里。”他还谈到,自公路通车后,有些世世代代务农的群众转向经商,在公路沿线开办了不少旅馆、饭馆、商店和修理厂。旅游业也兴旺起来,特别是到了夏季,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沿着公路来到这里,登山、野营和观赏雪景。吉尔吉特每年接待的游客总数,同这个小城的总人口已不相上下。
从吉尔吉特的市面上不难看出,这个过去连盐巴、火柴都供应不足的小城,如今被注入了某些现代的气息。从家用电器、照相机、彩色胶卷,到
“可口可乐”、牛仔裤,都可随时买到。小汽车和摩托车在大街上往来穿梭,来自西方国家和日本的游客从旅馆里出出进进。连当地一些年青人的穿着打扮也不比卡拉奇的青年人逊色。
从吉尔吉特继续北上,行车仅两小时就到了游者向往的洪扎。而过去,这段路程有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今,喀喇昆仑公路沟通了它与外部的联系,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洪扎河的两岸,梯田层层,禾黍茁壮。小麦正在黄梢,麦穗沉甸甸的。当地的官员对我们说,由于用上了内地运来的化肥和良种,这里的粮食产量正逐年增长。
观看了世界著名的帕托拉大冰川的壮观景象后,我们在附近的古尔米特村住了一晚。由于交通工具的原因,我们旅行到一个叫帕苏的村庄就停止了前进,那里离喀喇昆仑公路的终点红其拉甫山口尚有一百二十公里。一步之差,无缘谋面,不免有些遗憾。但是我们这次旅行的基本目的已经达到,这就是深切体会到中巴两国人民亲密友谊的力量是足以战胜一切困难的。(续完)(附图片)
  图为中国烈士陵园纪念碑。 本报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