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大中城市蔬菜改革迈出坚实的一步 同改革前相比,变化是可喜的,多数地方的群众是比较满意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21
第2版()
专栏:

大中城市蔬菜改革迈出坚实的一步
同改革前相比,变化是可喜的,多数地方的群众是比较满意的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 本社综合各地消息:蔬菜购销体制改革后我国大中城市居民菜篮子日益丰富多彩。尽管少数城市还存在着蔬菜价格偏高和其他问题,但从全国来看,这一改革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菜多了,菜好了,许多城镇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菜的。同改革前相比,变化是可喜的,多数地方的群众是比较满意的。
各地蔬菜放开后,首先是调动了菜农的种菜积极性,保证了蔬菜的上市量。武汉市今年1至8月蔬菜上市量达四亿二千万斤,每天人均供菜一直保持在七两以上。广州市今年人均每天吃菜在八两左右。上海市在未改革前每人每天平均不到六两菜,改革后都在六两以上。9月份北京蔬菜是淡季,可是今年每天上市量达到了五百多万斤,比旺季并不少。原来,不少人担心蔬菜取消统购包销后蔬菜会减少,事实上运用价值规律比靠行政手段能更有效地调动菜农的生产积极性。不少城市把指令性种植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的同时,把菜田承包给菜农个人,菜的产量和质量都大有好转。还有的城市正在或已经建设起二、三线蔬菜生产基地,打破了传统基地独家生产的局面。武汉市北面的孝感地区历史上就有种菜的习惯,但统购包销时他们没有种菜任务。蔬菜放开后,这个地区各县很快就恢复了十三万六千多亩的商品菜地,成为武汉市新的蔬菜生产基地。
菜好了,烂菜少了,过去实行统购包销时,不仅“萝卜快了不洗泥”,就是“萝卜不快也不洗泥”,蔬菜蔫、黄、土、烂现象相当普遍。有的顾客讽刺卖烂菜的菜店是“留着好菜卖烂菜、卖着烂菜烂好菜——不烂不卖”。现在这种现象很少见了。许多地方上市的菜不但干净、新鲜,而且捆扎、包装好,可食率提高了。如广州市去年上半年未改革时,国营公司平均每天损失蔬菜七十万斤,占收购量的三分之一,如果加上零售环节损耗和消费者因不能吃而扔掉的部分,每天浪费超过一百万斤,现在这种现象大有改观。据杭州市调查,蔬菜的可食率已从过去的75%提高到95%左右。
蔬菜放开后,一些城市形成了数以千计的蔬菜摊群和集市,已构成了蔬菜市场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地区菜农自己组织了批发交易市场,开拓了新的批发渠道。同时,过去城市与城市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封锁也开始被突破了。这样,数量能够相互补充,品种可以相互调剂。在全国范围内调剂蔬菜余缺,缩小了淡旺季的差别。如北京市去年9月份蔬菜上市量四分之三是本市生产的,四分之一是外地进货。今年敞开城门后,出现了“喧宾夺主”的局面,从全国十几个省市进的菜已占总上市量的四分之三。这些变化预示着封闭或分割的蔬菜市场,正向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迈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