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科学基金制的生命力——地震学联合科学基金会一年实践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22
第3版()
专栏:

科学基金制的生命力
——地震学联合科学基金会一年实践的启示
本报记者 陈祖甲
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工程力学所,北京大学地质系和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及行星科学系联合设立的地震学联合科学基金,已经创建一年了。虽然,现在来全面评价这项基金的效果,显得为时过早。但是,从一年的实践中也可看出端倪:科学基金制是我国稳定地发展基础研究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年来,地震学联合科学基金会共受理了二百零五项申请。它们来自全国五十一个单位,涉及的面是比较广泛的。基金会分别在今年1月、3月、9月三次组织专家评审,批准资助全国二十二个单位的九十八个课题。由于申请课题水平不高或不在基金会资助范围等原因,55%的申请课题被谢绝。如此高的淘汰率,保证了资助课题的重点和质量。至今基本上没有人到基金会争辩,说明了评审工作是认真的、公正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最近,记者到地震学联合科学基金会采访,听取了一些专家和有关领导的意见。大家肯定了基金会的一些做法及其好处:
一、定期发布基金指南,使基础研究有明确的主攻方向。正如有的专家指出的,没有基金指南就没有政策。地震学基金指南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以及对国际地震学研究状况的分析和预测而制订的。分散在各个单位的地震学工作者,按照指南指出的方向,汇集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冲向国家最需要的领域,冲向世界地震学术的前沿阵地。
二、研究课题重点突出,初步形成拳头。目前,地震学基金仅有三百万元,数量是有限的。在指南的指导下,能把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集中到最需要的课题上,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在批准的九十八个项目中,51%的经费集中资助了十一个课题。
三、使基础科研队伍产生活力。去年,我国一些从事应用和开发研究的科研单位改革拨款方式,实行有偿合同制,技术市场蓬勃兴起,接着又颁布了技术转让条例,这给基础研究队伍增加了压力。一些科研人员心中产生了疑虑:基础研究要不要发展?有没有前途?整个科学会不会受到冲击?地震学联合科学基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的,对基础研究的拨款作了改革,采取与开发研究不同的管理方式。科学基金实行择优支持的原则,这就势必形成竞争,有利于打破吃“大锅饭”的局面。同时,考虑到一些科研课题虽一时未获准,而申请者又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基金会可建议其所在单位拨给一定的预研费,待条件成熟后再行申请。这使一些有疑虑的科研人员安下心来。他们的荣誉感提高了,积极性增加了。“这回要动真格的了!”他们认真地编写课题申请书,精打细算地使用科研经费。几个单位的调查情况表明,在计算机房工作到深夜的大多是从事基金资助课题研究的同志。
择优支持也促进了人才合理流动,使有专长的人才汇集到地震学基金申请者的队伍中,原来靠行政命令都动不了的课题组,得到调整;少数不适合搞基础研究的人员流向更合适的岗位。基金会的一位项目主任了解到有位科研人员对地幔对流问题见解独到,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地幔对流问题正是基金指南中确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项目。而那位科研人员的工作又与所在单位的研究方向不一致,得不到支持。项目主任鼓励他申请地震学基金。在评审中,经科学家指点,把题目改为《板块运动与地幔对流——地震发生的一种可能机制》。这个课题得到了资助。
四、基金会学术空气浓厚,工作独立,有利于科学工作者参加科研工作的民主管理。参加地震学基金会评审工作的二百多位专家,来自全国二十个单位,其中大多是在科研第一线的中年骨干。他们熟悉科学研究的规律,掌握着科研课题生杀予夺的权力。一些多年来列不上项目而确有需要的课题,得到了资助;过去靠行政手段砍不掉的项目,因未被批准而不得不下马。
五、科学基金的资助面向全国,有利于摆脱部门的行政干预,组织全国最佳力量,向地震学的高峰冲击。曾经有人担忧,基金本来是几个单位的科研经费,如果让别单位人申请去了,岂不是自己吃亏?这些同志受到“部门所有制”观念的束缚,眼光仅停留在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上,其精神境界显然不高。他们的想法同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精神不一致。因为改革就是要打破部门所有,打破吃“大锅饭”的局面。请想一想,别人拿了钱,能把科研搞上去,有什么不好呢?一些科研人员说得好:如果你申请不到基金,那就说明你本来就不该得那份钱。
一些专家也为完善地震学联合科学基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比如,基金会实现了在资金方面的联合,这是初步的。今后能否在科研课题上联合,有意识地选择几个急需的大课题,组织最佳阵容进行攻关。又比如,对批准资助的项目,如何检查进度,验收成果,需要有制度保证。开展竞争,如何奖励优胜者?如何在技术思路、技术路线及基础技术资料方面展开同行探讨,破除不必要的技术封锁,也要制订出相应的措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