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朱春雨和他的《山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23
第7版()
专栏:

朱春雨和他的《山魂》
韩瑞亭
新时期以来部队文艺创作的显著成果之一,是形成了一个阵容可观、颇有实力的作家群。朱春雨是这个作家群中十分活跃的一位中年作家。多年来他一贯勤奋创作,写出了数百万字的作品,有些在全国或全军范围内获奖。他具有多功能的创作效力,不但对长、中、短篇小说形式驾驭自如,而且写得一手流丽华美的散文。他又象是一个“两栖型”作家,既能写部队生活题材,又能写地方生活题材。熟悉朱春雨的人都会感到,这是一个知识结构较新、生活底子较厚、创作潜力较大的作家。
朱春雨的创作肇始于十年动乱前。七十年代末参军时,他恰值不惑之年,在完全陌生的生活领域里,他的笔不免有些惶惑。他没有在军营里土生土长的作家那样的生活优势,暂时无法在军队生活这片沃土上广收博取,但他并不气馁,却以三倍的努力从事于耕耘。他几次到边境自卫还击战的前线部队去生活、采访,经常出入他所属的火箭部队常年驻守的大漠深山,变不熟悉的为熟悉的,用勤快扎实的脚步实现“走进军营”的转换。生活没有错待这位作家。几年来,他写出了《沙海的绿荫》、《深深的井》、《大地坐标点上的赋格》、《晚露》等一批反映特种兵部队和国防科研部门生活的作品,填补了部队文艺创作中的一块空白。
朱春雨的这些作品,虽然大多涉及读者很少了解的国防尖端科学实验领域的部队生活,那弥漫着科学思辨云雾的山谷,藏贮着核裂变的万度光焰的竖井,莫不笼罩了诡奇玄奥的神秘色彩,但作家却无意于靠炫耀这类奥秘取胜。他致力于探索“试验平衡世界的法码效能”的军人们心灵世界的平衡或倾斜状态,特别是知识分子军人们道德天平的升降浮沉。他在需要最专注的科学思维与正直品格的领域里,揭示了各种知识分子军人在无法回避的世俗尘雾面前不同的灵魂态势,沈巧、唐天虚、姚万林磊落坦荡地对待事业、真理与爱情,他们的道德情操在荡除世俗迷雾中不断升华;顾雨时、马骏才却做了世俗迷雾的俘虏,自私、嫉妒、虚伪造成他们道德的沉沦;而曹佩珩则是在学术理论上痛苦的自我否定中获得了灵魂的解脱。蓝谷基地的领导者蒲春阳和贾月虎,本身虽不属于知识分子,但这对老战友围绕着怎样尊重科学,理解和发挥知识分子在国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产生了新观念与旧意识的冲突,国防现代化的发展现实,使这两个戎马一生的老军人不能不经历艰难的自我超越或精神裂变。朱春雨比较熟悉知识分子,能够理解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和特殊的思想感情方式,这是他的这类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由于他从地方入伍不久,在观察部队生活时很自然地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寻求某些相通的东西,也使他的作品显得视野宽阔,没有为军营的范围所拘束。朱春雨曾将这些作品自嘲为“写边缘题材”,这固然表明他对自己的创作尚未完全
“走进军营”的一种自我认识,但若从另一个角度看,又不失为他的特异之处。他创造的知识分子军人形象,他对国防科研部门和火箭部队生活的反映,无疑为开辟军事文学的一个新领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如果说,朱春雨的军事题材作品还处于某种发韧阶段。那么,出版于去年的长篇小说《山魂》,则可以认为是体现了朱春雨的生活优势和创作优势的一部力作,照他自己的说法,也是动用了他多年生活库存的一部作品。在这部长篇里,作家倾注了对珍藏着他全部青春的长白山林区生活的深情怀恋,表达了他对新中国初创时期那段峥嵘岁月和那些推动生活车轮前进的人们的真诚纪念,也留下他对那个史诗般壮丽年代的回顾思索。
在我们读过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反映新中国诞生以前的革命斗争生活的佳作很多,表现新中国建立以后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作品也不少,而描写人民共和国初创时那段新旧时代急剧更迭的社会现实的作品却不算多,给人印象深刻的更寥寥可数。《山魂》称得上一部较为出色的补缺之作,它宛如一幅线条劲健的长卷式写生,淋漓酣畅地描绘了那段新旧交替的历史生活。小说中的东北林区小县城棒棰川,活脱脱是刚走上新生活道路的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缩影,社会关系的剧烈动荡,阶级矛盾与内部矛盾的错综交织,各阶级、各阶层人物心理面貌的变化更易,浑然一体地构成历史转折年代的社会现实画卷。那些刚刚做了国家主人的木把子们,在埋葬旧世界、创建新生活的社会变革中主人翁意识的觉醒,推动共和国车轮前进的历史主动精神的喷发,则成为震响在这幅长卷中的雄壮音调。作家显然是把开始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民作为小说的主角,从而表现出我们民族在那个年代情绪和愿望的历史。
小说的乡土色彩相当浓烈,林区小镇棒棰川的乡风民俗,各色人等的声容情貌,绚丽如画的自然风物,经过作家追踪蹑影的精确描绘,历历可辨地浮现于读者眼前。这种带着地区风情画与民俗画意味的乡土色彩,不仅使小说创造的艺术环境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典型性,而且为小说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注入一股鲜灵灵的泥土气息。这是《山魂》艺术魅力的来源之一。
朱春雨的创作对外来艺术多所师承,尤其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较为明显。不过,他并不赞成艺术借鉴的偏废,而主张“土洋并举”,兼收并蓄。他的《山魂》就是地道的“土特产”,体现了鲜明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魄。无论情节结构、人物刻画或文学语言,他都努力追求充分的民族化,使形式和内容谐调一致。特别是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的描写,常常渗透了民族性特征,如鲍廷发、战老大、悦来嫂、严母等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均能显出中国劳动群众素有的淳朴的民族气质;张天源、黑勒勒、宽记掌柜等俨然是小城镇里中式商贾的逼肖写照。以东北地区口语、方言为基础的文学语言,运用纯熟、流畅,叙事、状物、写人颇见神韵,也是小说在民族化追求上的一个成就。自然,小说的篇幅过长而又枝蔓庞杂,结构上不够匀称,时有笔墨恣肆放纵而失去控制之处,是美中不足。但是,作为一部表现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概括一个时期广阔的社会现实的作品,《山魂》的成就似乎应当得到较高估价。就朱春雨自己的创作来看,这部长篇也可以算得上他迄今为止的一部代表作。
朱春雨仍然兢兢业业地勤奋耕耘,最近又捧出有所追求的军事题材长篇《亚细亚瀑布》。或许他已经意识到,时间将是最有权威的批评家,如果一个作家不肯中止自己的创作追求,不畏惧攀登的艰难与寂寞的折磨,他的努力决不会被这位批评家所忽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