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上马迎狂敌 下马草家书——读《彭雪枫家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24
第8版()
专栏:书林一叶

上马迎狂敌 下马草家书
——读《彭雪枫家书》
郅汝
四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夜,抗击日寇的炮火刚刚停息。皓月冷千山,白霜盖荒村。如豆的灯光下,一个身着新四军灰色军衣的英武身姿,正在埋头写家书。那情景恰如杜甫的一首诗里说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位夜写家书的人,就是我的伯父——彭雪枫。他十五岁到北京读书,学生时代就加入共青团,1926年9月加入共产党。伯父参加过举世闻名的长征,曾英勇负伤。1938年9月,升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他高举抗日的大旗,开创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组建了“骑兵团”,创办了“拂晓剧团”和《拂晓报》。皖南事变后,伯父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驰骋于广阔的淮北战场,取得了大小数百次战斗的胜利。伯父是一位军政双全、文武兼备的“俊才”,他的军队被誉为“天下第一文明军”。1944年9月11日,伯父不幸中弹牺牲,他没有活到他所盼望的“拂晓”,就过早地倒下了,年仅三十七岁。陈毅同志闻讯,哀伤不已,写诗悼念他:“淮北哀音至,灯前意黯然,生平供忆想,终夜不成眠。”“吾党匡天下,得君亦俊才。壮哉身殉国,遗爱万人怀”。
《彭雪枫家书》是伯父婚后三年中利用战斗的空隙给伯母林颖写下的八十七封珍贵的书信。字迹那么刚健洒脱,内容那么丰富充实,大到国际形势,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军事问题的议论;小到个人思想修养,读书心得及身边之事的分析,娓娓道来,皆成文章。他自幼聪明好学,在北京念书时就出类拔萃。他于1928年发表的长篇散文《塞上琐记》,文情并茂,令我十分欣赏。从这些家书可以看出伯父的文学素养,他不仅是一位秣马厉兵、叱咤风云的将才,而且是一位博学多闻、妙笔生花的文才。因为是家书,所以天然去雕饰,更显得真诚、坦白、动人。读着这一封封正气浩然,情真意切的书信,感到我和伯父之间那四十一年的时空距离越缩越短,人世和九泉之间那封闭的大门打开了,伯父活现在我的眼前,我触摸到一颗坚定、忠诚、豁达的心,伯父没有死啊!
读了伯父的家书,我了解到一个革命家的世界观是何等博大,一个共产党人的灵魂是何等纯洁。伯父认识伯母后,一方面为得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而高兴,一方面又要求伯母“你必须还要了解我的另一面”,这另一面就是伯父爱激动,对人对事过于尖锐严肃等,他要求伯母:“在更接近更了解的情况下,帮助我纠正。”他们新婚三天,伯母就调到更远的基层工作去了,伯父没有阻拦,他写道:“女人应有其独立的人格,更应有其培养独立人格的场合和环境。即便结婚了,我还是主张你应有独立的工作环境,我无权干涉你,也不会干涉你。”伯父在赠给伯母的《斯大林传》的扉页上还写道:“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爱,一如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党。”
我常想:在革命先辈的戎马生涯中,除了战斗,他们还想什么,做什么,追求什么?伯父的家书就回答了我的问题。他信中有大量篇幅谈读书、学习的重要。伯父说:“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我会输给工作的。”“知识之在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当收到从上海寄来一大批图书时,伯父高兴地写道:“琳琅满目,令人神飞!”称这些书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伯父爱书如命,他说:“我恨不得将最著名的作品于最短的时间一齐装进头脑里,越读越感到自己贫乏!我希望我的最亲爱的人同样有此抱负!”在三年的时间里,伯父除了打仗和处理正常工作外,每天要挤出四个小时读书,共读了五十来本书。在幽静的古庙里,他常常是青灯一点,神游书海。他读了大量政治军事书籍,做笔记,写眉批。《孙子兵法》他可以成诵。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读了又读。他还读了许多文学作品,其中包括鲁迅、茅盾、巴金、曹禺的作品,以及世界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死魂灵》、《茶花女》、《静静的顿河》等。伯父写下好几封长信谈读书的心得,分析人物、评价作品颇有见地。他不仅自己读书,还向伯母提出“读书比赛”。他要求伯母:“埋头、埋头、第三个埋头!苦读、苦读、第一百个苦读!”
上马迎狂敌,下马草家书。《彭雪枫家书》非一般书信可比,它是给伯母的,也是给我们晚辈及一切崇敬先烈的读者的。这些书信使我们了解到一个革命者是如何战斗、学习、生活的。伯父不是完人,但是他不断追求,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把自己最美好的一切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的英名是不朽的,这些书信将伴随着他的名字长留人间。
(《彭雪枫家书》即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