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同步调整 协调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27
第2版()
专栏:

同步调整 协调发展
本报评论员
今年是农村普遍开始进行较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的头一年。九个月过去,回头看看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可以发现不少新情况和新鲜经验。枣强县同步调整种植业结构和乡镇企业产品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就是一条值得注意的好经验。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许多同志清楚地认识到,调整产业结构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象人们起初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少种点粮食、棉花,多种些芝麻、花生,再新办几个工厂就行了。不少生动的事实告诉人们,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积极进取,又要一环扣一环,稳步前进,决不能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办法。简单从事,往往要吃亏,要导致某些生产项目盲目发展,造成新的不协调。由此可见,要搞好调整,不仅要因地制宜,而且非有统筹兼顾的全局观念不可。农村经济原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涉及领域广,各行业间都存在内在联系。认识这个客观现实,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实行同步调整的方针,才能使各种优势得到发挥,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不致出现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枣强县面对种植业和乡镇企业两方面遇到的困难,如果不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是各自急于求成,孤立地寻求出路,很可能使种植业得不到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也难以摆脱“缺米下锅”的困境。注意两者的内在联系,让它们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就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果。
枣强的经验,让人们再次看到种植养殖业仍是基础,根子扎稳了,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乡镇企业就有广阔前景。发展商品经济,固然要打破地区间的阻隔,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组合,以谋求最佳经济效益,但却不能忽略“就地生产、就地加工”,实现种、养、加工一条龙式生产的重要意义。用发展的眼光看,农副产品初加工、深加工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是必然的,也是一种进步。这样做,既可以尽量减少运输环节的损耗,减轻运输压力,又有利于原料的综合利用,同时可以使农民通过加工得到实惠。对乡镇企业来讲,有了农村这样一个可以源源不断提供农副产品的原料基地,发展的步子就稳健得多。希望各地在进一步调整中,都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