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柴达木赤子——记青海油田总地质师顾树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28
第2版()
专栏:

柴达木赤子
——记青海油田总地质师顾树松
新华社记者 孙宁海 张荣大
被人们誉为柴达木赤子的顾树松,在鸟不落脚、草不生根的柴达木历尽磨难和艰辛,度过了整整三十个春秋。一位外国专家对他始终不肯离开柴达木迷惑不解:“你生命的支柱究竟是什么呢?”
理想——建设柴达木
那是1955年春天,刚从西北大学毕业的顾树松同全国各地抽调来的地质队员一起,到达了柴达木盆地西部的茫崖。迎接他们的是一片片赤裸着苍黄肌肤的土地,肆虐狂野的风。顾树松踏进了一个只有蓝天、白日、狂风和沙丘的世界。
在柴达木初创的岁月里,顾树松多次经历过生和死的考验,但这一切并没有使他动摇、退却。他在艰苦环境的磨练中,很快地成长起来。1957年,顾树松担任了大队主任地质师。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爱这片黄色的处女地,因为这地下有宝。我们要把宝藏探明,奉献给祖国。”
1958年10月,顾树松突然成了“资产阶级右派”。据说“罪状”有三,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反对地质队每隔五十米打一口井,放钻井高速度“卫星”,认为这是违背地质科学规律的愚蠢做法。这种与“大跃进”时代“左”的喧嚣格格不入的论调,使他的工资连降五级,留在原单位“劳动改造”。他四进农场,喂猪、挖土方、当泥瓦工、掏厕所、当木工、打铁、装卸、勤杂,什么都干过。
在个人遭受巨大不幸的二十多年里,顾树松没有中断他的研究,他偷偷地学外语,学专业知识,整理资料……就在那历史颠倒的岁月里,他还悄悄地写了《地层综合对比方法》等许多篇工作研究资料和论文。他象荒原上的芨芨草一样,在贫瘠苦旱的土地上,扎下了生命和理想的根。
在柴达木留下更多的脚印
1978年,顾树松被彻底平反了。
1984年,他又担任了青海石油管理局总地质师。两万多人的队伍的摆布,柴达木找油的战略部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这个“总参谋长”的工作。他马不停蹄,跑基层,跑地质调查公司,跑钻井公司……他没过过工休日,没请过探亲假,七年如一日。
顾树松和同伴们的苦心经营获得了硕果。1982年至1984年,青海油田三年探明的原油储量相当于前二十七年总和的一半。1984年至1985年,盆地西部连续打出两口高产油气井。
由于顾树松长期遭受非人的折磨和复职后日夜辛勤操劳,他的健康状况恶化了。他到北京参加石油部举办的总工程师学习班时,部里让他到医院作了两天的体检,结果查出了八种严重疾病。医生和部领导叫他住院治疗,顾树松却恳切地说:“我多少年没得到过这样的学习机会,让我更新一下知识吧。”他带病继续参加学习。结业考试,成绩全班第一。这期间他还写出几万字的研究资料。
回到柴达木,顾树松终于病倒了。医生要求他住院三个月,可他只住了半个月医院,还一边输液打针,一边坚持工作。从石油部到青海局,许多人关心他的健康,善意地动员他离开柴达木,到北京石油部或杭州新建立的研究所担任职务,他没有点头;天津大港油田请他去任总地质师,他也婉言谢绝了。他说:“我在盆地呆惯了,并不觉得苦,至少还可以在柴达木干十年。”
“我愿在柴达木留下更多的脚印”,今年7月,顾树松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时激动地说,“我奋斗了三十年,从过去到现在,只有一个心愿——把一生献给柴达木,这就是支撑着我生命的支柱。”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