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背驮行李走西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0-02
第4版()
专栏:

背驮行李走西北
钟沛璋
这次西北之行,有一种情景引起了我很大兴趣,就是沿途经常遇到一些背驮行李包、身穿简朴服装的外国和港澳旅行者。甚至在僻远的柴达木西部城市格尔木,在海拔五千米的昆仑山口,都可看到他们的足迹。在青藏公路上,我还多次看到这样的自行车旅行者。他们之中,有中年的学者和其他知识职业者,而大部分是青年学生。
这些来自繁华城市的年轻人,通过勤工俭学或省吃俭用等办法,积蓄一笔钱,到大陆来旅行。沿途在火车上睡硬卧,在宾馆里住最便宜的大房间,甚至睡在地毯上。他们一路辛苦跋涉,来到辽阔的大草原后,高兴得在草地上打滚,在藏民帐篷里兴致勃勃地喝着奶茶,在昆仑山上雀跃欢呼,这种情景的确是很动人的。
我国古人早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的经验总结,把亲自实地考察与读书以吸取前人的经验相结合,看成是成才的一条重要规律。自古以来,许多大科学家、大学问家、大诗人都是如此。对肩负着要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我国当代青年来说,这更是重要的一条。不是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吗?那么就应该亲眼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文物古迹、等待开发的无穷宝藏以及丰富多采的风土人情等等。不是说要为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大规模开拓西北积极作好准备吗?一个重要的准备,就是要让我国当代的青年了解西北、热爱西北。许多青年,至今还把西北看成是“君不见青海头,自古白骨无人收”那样的一片荒凉。那么到西北亲眼来看看,不但会了解我们的古人,早在大约两千年前就以豪迈的气概,打通了沟通东西经济文化的丝绸之路,而且会目睹自己的父兄——来自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青年们,已经怎样在戈壁滩上开垦大片大片良田、营造葱郁的林带,建设起一座座新的城镇。那么他们就自然会对只愿死守大城市,而不愿到“新(疆)、西(藏)、兰(州)”的想法感到羞愧,就必然会喊出“不把青春献四化,枉为中华年轻人”的口号了。
旅行,当然是要花钱的。那么为什么不学学这种背驮式的旅行呢?记得二十多年前,著名的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就跟我讲起,他年轻时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就曾那样经常到英国各地旅行,那里就有许多专门为青年旅行者开设的收费低廉的简便旅店。有的只备些炊具,连做饭都是旅行者自己动手的。开放以来,我国有些青年学会了西方的迪斯科、摇滚乐,那么为什么不也学学西方青年这种不畏艰苦的探索精神呢?同时我也建议,西北各地有关方面,特别是旅行社,不要光是想着盖豪华的宾馆来吸引外国的旅游者,也要多为我国的青年旅行者大开方便之门,多开设一些简便而又卫生的旅店,多提供一些交通方便,多编印一些有关的资料。要知道,这也正是为将来大规模开拓西北作准备啊!
这两年,旅游热已在我国开始兴起,其中最热心的,当然还是年轻人。但是目前大家把兴趣还都集中在杭州、桂林、黄山、泰山等一些名胜地区,结果那些地方出现人满之患,甚至出现了“华山抢险”的事情。其实祖国山河之美何止是这些地方呢?我们应该把热情而富于理想的青年人,吸引到边远地方去,吸引到未开垦的地方去,吸引到祖国的西南、西北去。
我用“背驮行李走西北”这几个字作为本文的标题,还包含着这样一层祝愿,就是:在今日的旅行者中,必然会出现许多志愿来西北为祖国建立功勋的开拓者。
为我们八十年代的年轻人祝福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