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洪湖新渔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0-03
第2版()
专栏:山川之秀

洪湖新渔歌
新华社记者 谢邦民 新华社通讯员 肖斌臣 夏大成
人刚到洪湖,县里的同志就向我们建议:当此藕肥莲实的黄金季节,应该进湖去看看。
洪湖是湖北省第一大淡水湖,有五十三万亩水面,去年水产品总量达三千七百万斤,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船从一片茂密的蒿草中冲出来,进入洪湖深处。但见远处,天水相连,白帆点点;近处,秋莲翘首,红荷吐艳。捕鱼的,采莲的,打水草的,往来如织,好一派繁忙景象。县水产局的老梁告诉我们:自从江湖隔断之后,长江中的鱼苗不能进入大湖,全靠自身繁殖。过去只捕捞不投放,洪湖的鱼一天比一天少,一天比一天小。今年,县政府制订了保护鱼类资源的新规定:在鱼类繁殖的4至7月,实行封湖蓄禁,所有渔船一律进港靠岸休整,所有有害渔具一律取缔。
“这么大的湖面,禁得住吗?”
老梁笑着说,产业结构调整,使渔业已成为整个农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渔民的眼光远了,知识水平高了,知道破坏水生资源一害国家,二害自己,格外注意保护。所以蓄禁期间没发现一只船下湖。这是改革给洪湖带来的一大变化。
说话间船到金湾。这是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象一个硕大的葫芦倒挂在湖心里。支部书记盛传斌介绍了这个渔村的变迁。1972年以前,这里还是洪湖的一部分,后来在围湖造田的狂热中与大湖分离了,结果是既不能耕,也不能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们退田还湖,把低湖田、荒湖滩改成精养塘,几年功夫,就建成了两千八百多亩精养鱼池。
我们转到一口精养池边,正赶上渔民对成鱼进行测产。“这鱼亩产怕有几百斤吧?”听到我们发问,主人摇摇头,伸出一个手指头。“怎么,一千斤?”看到我们惊诧不已,老梁解释说,“现在渔民掌握了科学技术,亩产成鱼一千斤已算不得稀奇了。这几年,人们利用洪湖的荒湖荒滩,开挖了三万五千多亩精养鱼池。过去以天然捕捞为主的渔民现在以人工养殖为业了。最高纪录是亩产一千六百斤。”
别了金湾,机船继续进发,突然,老梁冲着一只小船大声地喊起来:“李工,又来看你的螃蟹啊!”船应声摇过来。老梁介绍说,这是县水科所的工程师李恒德。今年春上由他主持,在洪湖建成了全省第一家人工蟹苗孵化场,成功地育出了三十三点五斤蟹苗。
这位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的工程师,献身洪湖已经二十多年了。一所大学曾调他任副教授,可他没有走。一门心思扑在了人工蟹苗孵化上。蟹苗孵化出来了,他却掉了十斤肉。我们问他为什么不愿离开洪湖。李工操着四川口音说:“哪个不想走罗!可是,你叫人咋个离得开唦!这洪湖是个好地方嘛,水又宽,草又深,你们看——”,他举起手中的玻璃瓶子,只见一只二两重的幼蟹在里面横行,“5月里投放,两个多月就长了这么大,洪湖是块宝地嘛!”
一斤苗,千斤蟹。按洪湖的资源,可以投放蟹苗一千五百斤,一年收成蟹一百五十万斤,产值可达一千五百万元,等于去年全县鲜鱼总产值的一半。
傍晚,湖水泛金的时刻,我们又到了湖心的茶坛渔场。这里聚集着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湖南、四川六个省的以船为家、靠捕鱼为业的真正的渔民。现在他们的家还在水上,不过早不是那种盖着破烂席棚的小木船,而是上下两层、水泥木质结构的大船。见我们来了,渔民们都争着邀我们上船。坐了一会儿,突然觉察到少了些什么。往年下湖,每个船上总有几个半大孩子,都该是读书的年龄了,却守在船上做睁眼瞎,怎么不见了孩子们呢?船上主妇笑着告诉我们:“都上学去了。今年县里专门给湖上的孩子造了只水上教学船,除了一块心病,俺渔民的后代也该是知识分子了!”
话音未落,只见不远处的湖面上驰来一只小船,船上全是放学归来的孩子,正扯开喉咙在唱渔歌呢——
“洪湖水,波连波,
渔家如今喜事多,
都因党的政策好哟,
引来满湖新渔歌……”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