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团结情重赛金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0-03
第4版()
专栏:

团结情重赛金宝
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华南路与团结路交汇处的一侧,有一个三十七号院。在这一百多万人口的城市中,这个小院犹如大棋盘中的一个棋子。然而,这个院是全市闻名的民族团结的一面红旗。发生在这个小院中的民族团结的故事,象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又多又甜。
小院内住着一户退休工人,户主叫廖孝达,年近七旬。退休后,年轻时积劳得的隐疾突发了,造成左腿偏瘫。女儿出嫁后离老两口有十多公里,儿子在库尔勒工作。尽管老廖有病,但有老伴相依相慰,日子过得也算“安逸”。1984年3月的一天晚上,廖孝达的老伴黄贤珍突然感到下肢麻木。睡在隔壁的老廖心急如焚,一拐一瘸地走到门口,向邻居呼救。住在对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法院副院长依不拉音·玉素甫的二儿子跑得快,赶紧找到另一栋楼的汉族女医生赵崇贤。她三步并两步赶来,二话没说,把床上清扫干净,然后诊断治疗,针灸、按摩、推拿。医治完后,赵崇贤又麻利地给做好早饭。两个多小时忙得她浑身是汗。两位老人含着泪花,话语哽咽……不知说啥是好。
从此,赵崇贤一日三次,准时给大娘治疗。两个星期以后,大娘居然能下床了,两个多月后,瘫痪的腿治好了。
人间自有真情在。住在附近的一位叫张蒲国的工人,多年来一直关心廖孝达,帮他抓药,每月到单位上给代领生活费。老廖行走很困难,老张怕他呆在家里寂寞,下班后便常来和他聊天,搀扶着他在周围散步。原来,张蒲国也有腿疾,走路要柱拐杖。老张的美德不仅影响了他的一家和亲戚,也影响了第三建筑公司一位女理发员。她每月初赶来给老人理发,分文不取。后来她所在的理发店搬远了,可她仍按日子上门。今年6月,她家有事,为了不误老人理发,她托另一位女同志替她来了。当问到这位妇女的名字时,老廖说,她做好事连名都没留,只晓得姓李。
在三十七号院内,既住着厅局长一级的领导干部,也住着普通的干部、工人,二十八户人家含八个民族。不论职务,不分语言,大人见了老廖都要问寒问暖;小孩见了要让路或搀扶。在给平房安暖气时,街道和院里的同志,唯恐老人冷着,专给他们住的房子加了一组暖气片。哈萨克族妇女萨冬哈谢打馕,每次要送来一个;孜来汗做抓饭,要端来一碗;原民政厅长、维吾尔族热依木常把瓜送来。老廖深深懂得,这一碗一份,都是院子里左邻右舍一片片心意。每逢民族同志过肉孜节、古尔邦节,汉族同志过春节,院子里更是喜气洋洋,大家互相祝贺,亲如一家。老两口尽管处在各民族兄弟姐妹的关照中,但人们还想到老人跟前没个人照料,总有诸多的不便。对门的依不拉音·玉素甫把这件事一直挂在心上,他把自己的想法汇报给所在单位的组织部门,通过双方单位联系,做通工作,于今年春天,老廖的儿子调到兵团法院工作。当老两口一再感谢依不拉音时,依不拉音说,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我不过做了件共产党员应做的事。
谈到这些,老廖一家异常激动。老人说:我是个普通工人,在困难中受到的照顾这么多,民族亲,邻居好,情重赛金宝。在我们这个院,民族间、邻里间的好人好事说也说不完。去年,要给我在明园住宅区分一套新住房,我说:不走了,我在三十七号院住熟了,住亲了。
李念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