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追求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记科普电影编导彭光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0-03
第5版()
专栏:科技人物

追求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记科普电影编导彭光城
刘华松
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科普电影这块园地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在这块园地的耕耘者之中,彭光城算得上一名优秀的园丁。
彭光城今年三十六岁,他当过解放军、工人,爱好文艺,是云南省科普协会的会员。六十年代,彭光城高中毕业后参了军。在部队,他写出了《闪光的铺路石》、《连长为我过生日》等通讯,被解放军报选用。1973年,彭光城由部队转业到云南维尼龙厂。他坚持业余创作,把工人们的劳动生活用散文、科普读物、人物特写等形式反映出来。1976年夏天,彭光城被调到昆明电影制片厂(现改为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任编导。他的第一部科教影片作品是《大板抗震试验》,经国家建委鉴定,批准对口发行。这对于刚刚踏上电影行业的彭光城来说,是一种鼓舞和鞭策。紧接着,他又编导了《镀铁新工艺》等作品。彭光城爱上了科普电影编导工作,在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上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终于编导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飞碟在中国》、《鸟儿的乐园》等影响较大的彩色科教影片。这三部影片受到全国政协和林业部的重视,经文化部批准,用多种语言在国内外发行。
彭光城给自己规定了“六多”:多写、多练、多观察、多读名家和老电影厂家的科普作品、多想别人在表现手法上如何下功夫、多听老导演的讲学。每次到北京出差,彭光城总要抽出时间听听北京科影老导演们的讲学。
科普电影所反映的内容及场景,是按照特定的剧本需要和大自然的场景安排的,作者的思想、科学、艺术修养决定了捕捉哪些题材,以及如何表现它。彭光城比较善于抓取富于科普价值的题材和处理影片主题的高潮点。他认为,科普电影是通过“特定的演员”和变幻无穷的大自然来表达内容,给人们以科学的启迪和美的享受的。如果将影片拍摄得呆板造作,无论科学性多么强,也不能算好的科普影片。为此,他提倡现场拍摄。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影片中,为了拍摄狗熊腾跃爬树、灰叶猴攀藤过涧、水鹿湲水畅游、小野猪林间奔跑、?鹿腾空跳跃等镜头,彭光城几乎走遍了整个林区。他和摄影的同志将机器吊上十几米高的树干,坚持在树上吃住,在高温下长时间地耐心等待。为了拍摄《飞碟在中国》,他跑了宁夏、陕西、甘肃、四川、青海、河北、云南等许多省区。
1976年至今,彭光城先后创作拍摄了近十部影片。他对已取得的成绩毫不满足。为了祖国的科普电影事业,他正在努力追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