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重视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0-05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重视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
淮河流域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目前河床在抬高,水库在淤浅,水利工程的寿命在缩短。
淮河是新中国诞生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三十五年间国家累计投资达七十七亿元,加上地方投资和群众投工,共修建水库五千二百多座,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建设排灌站,使全流域初步形成了一个防洪、除涝、灌溉和航运的工程体系。但是由于长期对生物措施重视不够,水土流失面积反而不断增多。九万平方公里的丘陵山地,水土流失面积达五万二千平方公里。据测算,全流域每年淤积到河、库、塘、湖的泥沙达一亿多立方米,减少的蓄量相当于一座大型水库的库容。许多地、县委的领导发出紧急呼吁,再不注意生物措施治理,治淮投资将逐渐被埋入土中。
一些专家认为,采取生物治理措施,植树种草,是控制水土流失的上策,也是使现有水利工程延长寿命的良方。沱河的河南永城段,十年间植树造林一万三千亩,水土流失面积控制了98%,河道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淮河流域雨量充沛,气候温和,苗木成活率高,应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近年来,山东、河南沿黄河一带农民引黄淤灌,改土种粮,已见成效。但是地表沙土遇到暴雨,便淤塞河库。淮河第二大支流涡河,河床抬高了几尺。山东菏泽地区三十多年修了一千六百个流量的泄洪工程,由于引黄等原因已减少了流量。如果在这里结合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划出一千万亩改种牧草,发展平原畜牧业,泥沙问题便可望得到解决。
可见,治理淮河流域水土流失应当把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结合起来,以工程治理养生物治理,以生物治理保护工程,淮河流域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才能得以实现。
新华社记者 沈祖润 田学祥 郭君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