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人生八十年”时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0-06
第7版()
专栏:

“人生八十年”时代
冯昭奎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已经过时了。例如在日本,今年度的“厚生白皮书”竟开始使用“人生八十年”时代的提法。曾被认作“稀有年龄”的七十岁,则成了一个计算年龄的新起点:活到七十岁的男子的“平均余命”达十二年,而七十岁女子的“平均余命”达二十年。
寿命的延长是跟健康水平的提高联系在一起的。在战前及战后一段时期的日本,一提到老人,人们就会想到那些拄着拐杖,在杂草丛生的田间小道里蹒跚而行的衰弱、干瘦的老者。而今天,虽然仍有许多老人为孤独、贫困、疾病所困扰,但与过去相比,老人的一般形象确有很大变化。尤其对于占大多数的中等阶层的老人来说,支撑他们老弱之身的再不仅仅是弯曲的手杖,而是相当的资产。老人们体力也较过去大为增强,可以驾驶汽车,可以从事一些轻松的体育活动,不少老人还可出国旅行。去年,我曾去东京某大学一位老教授家作客,他的老丈人今年九十岁,刚从欧洲各国旅行回来,兴致勃勃地谈他的旅欧见闻。这位老人“老当益壮”的风貌,令人感慨不已。
老人形象的改变,促使人们对“老人”这个概念本身进行重新思考。在日本有人提出,不应再用过去“人生五十年”的老眼光来对待“老年”这个概念了。老年是指中年以后的人生阶段,而“中年”的含意在“人生五十年”和“人生八十年”这两个不同的时代当然应该有所区别。例如,五十岁在“人生八十年”中意味着过了一生的八分之五,而在“人生五十年”中“八分之五”则相当于三十岁,因此现在五十岁的人应算作三十岁。还有人提出,当今应该把四十至五十五岁算作“中年前期”,把五十五至六十五岁算作“中年后期”,超过六十五岁才算进入老年。
随着“老年”这个概念的变化,必然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依据这个变化来相应调整作为被赡养者、被保护者的老年人的起始年龄,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劳动人口和被赡养人口之间达到一个更适当的比例。力求避免对高年龄层的人们的过早赡养和过度保护,不仅是为了减轻劳动人口的负担,而且也是为了适应高年龄层的人们追求其生活意义的要求。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在社会劳动中的智力投入相对于体力投入的比例不断提高,这意味着适于劳动的年龄区间的加长,也意味着可用得着老人、供老年人发挥其知识、经验方面的长处的职业范围的扩大。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希望继续工作,而不愿被“养起来”的老年人比例最高的国家要数日本。日本人工作很勤奋,而在达到退休年龄的人们中间,这种勤奋工作的劲头又表现为一种希望继续工作的“惯性”,退休则被普遍地看作是“第二人生”的起点。我认识一个研究所的所长。前年他退休后又转往东京一家私立大学作教授。在日本,这种现象很普遍。当“长”的人一到退休年龄,就退下来,让位给年纪轻的人,而自己去另谋职业。那种“不当长,就该养”的逻辑似乎并不风行。
在日本,“第二人生”的职业正在日益增多,我感到特别富有启示的有以下几种:一、从事教育。它适合老年人热心教育后代的特点;二、到中小企业工作(如充任“顾问”等)。它有利于缓和中小企业的“人才荒”;三、“解甲归田”。特别是老家在农村的退休职工中走这条路的人越来越多;四、到专门吸收老年职工的企业工作。由于信息化、自动化的发展,这类企业陆续出现;五、支援发展中国家。这既是一种“人才输出”,对本人来说又可以把工作与旅游结合起来。总之,随着社会高龄化的发展,人们正在努力开拓第二人生的远大前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