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调动贫困地区的内部活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0-07
第2版()
专栏:述评

调动贫困地区的内部活力
本报记者 王艾生
今年初,山西省对三十一个贫困县采取特殊政策,扶持贫困县尽快赶上农村迅速发展的步伐。截至9月份,已拨出一亿八千五百二十九万元资金扶持贫困县,每县平均五百九十八万元。下达各项减免款九千四百四十一万元。在山西省财政不太宽裕的情况下,拿出这么多钱扶持贫困县,确实是不容易的。
但是,在对贫困县的扶持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有的县领导争当“贫困县”,有的乡领导争当“贫困乡”。有一个县上报说“暴雨冲垮七座水库”,一查,只冲垮一座。有的县竟然把“向上级要回多少钱”作为考核奖励干部的一条不成文的标准。
这些现象表明,贫困地区历史上形成的依赖思想,已成为这类地区发展经济的严重障碍。这种依赖思想,蒙住了人们的眼睛,看不见当地的优势,看不见自己的长处,看不见靠自己摆脱贫困的巨大潜力。于是,向上要钱的手越伸越长,目光越来越短,手脚也越来越懒了。
扶贫要扶志,要激发贫困地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调动贫困地区内部活力。帮助干部和群众认清贫困地区并非一切都贫困,认清自己的优势,唤起他们自觉改变贫困面貌的决心。吕梁地区的方山等九个贫困县,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一百零一亿吨,铝矾土三亿吨。铁、钾、长石、大理石、石膏、铜等也有相当可观的储量。这九个县土地宽阔,人均土地十八亩多,到1984年尚有八百一十六万亩可耕地、宜牧地和宜林地没有被利用。这九个县还有核桃、红枣和满山遍野珍贵的沙棘,1984年已加工沙棘原汁三百多吨,受到国内外食品部门的关注。认识、开发这些资源将是这些地区致富之路,各级领导应该从人才、技术、市场、信息、流通等方面,为贫困地区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树立起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穷困面貌的坚强信念,促使这些地区内部活力开动,多方面、多层次开发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以户或联户办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从小起步,由小到大,一步一步由穷变富。
贫困地区县、乡以及村干部,要象当年开辟新区、土改那样,和人民共呼吸,同命运。逐乡逐村逐户摸透情况,做好组织发动和引导工作,给这些地区的干部和人民灌输商品经济的新观念,使他们彻底摆脱“听天由命”的思想和依赖思想,产生新的追求,新的欲望。花大气力培养造就当地实用的人才。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一大批经过挑选的当地青年农民,使他们尽快掌握适用的生产技术、适用的经济管理方法,成为改变贫困面貌的骨干。
调动贫困地区内部活力,上级各部门要协同动作,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刀刃上。山西的三十一个贫困县已从外地引进资金一亿八千万元,招聘各种技术人才两千三百余人,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在贫困地区出现的有说服力的典型,当地农民信得过,能接受,愿意跟着学、照着做。
胡耀邦同志今夏视察山西吕梁山区时,兴致勃勃地为山区人民写了“驱穷致富,后来居上”的题词,道出了贫困山区人民的心声,也包含着党中央对贫困山区人民的热爱和期望。贫困地区的形成,有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因而,贫困面貌的改变也不可能一个早上就改变的。但只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一步一步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一定能够赶上甚至超过平原地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