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语法、修辞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6-09
第3版()
专栏:

  语法、修辞讲话
吕叔湘 朱德熙
第二段 从字到句
句子是什么。
一般语法书上说,“具备主语和谓语这两个部分的是句子。”(主语和谓语的意义底下再讲。)这个定义很有用,可惜不周密。一方面,有些句子并不具备这两个部分;另一方面,具备这两个部分的也不一定都是句子。因此,好些语法学者想法给句子找个周密的定义,比如说,“句子是相对地完整而独立的语言单位”。“完整”是指意思方面,“独立”是指运用的时候能单独站住,不必添什么。例如“那是人民日报,”意思完整了,也能单独说出去,使对方满足。可是这完整和独立是“相对地”,因为只有回答人家的问话“那是什么报?”的时候,“那是人民日报”才能叫人完全满足。要是你凭空来个“那是人民日报”,人家是估料你还有下文的,比如“你要看不要?”或是“六百元一份”之类。在这个情况之下,“那是人民日报”就不是绝对地完整而独立了。这种定义,周密是周密得多,可是又没有多大实用价值。
句子的定义虽然很难下,句子是怎么个东西是不难从具体的例子认识的。对于我们中国人,这个认识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在我们的语言里,句子这个概念一向很模糊,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往往就在这个上面出毛病。我们平常说的“句”,意思很笼统。我们说,“你过来,我跟你说句话,”结果这句话可能说上五分钟,这里的“句”比语法里的句子大得多。可是我们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两句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两句诗,这里的“句”又比语法里的句子短得多。表现在我们的文章上,好些句子的结构还不完全,可是作者已经圈断了;或是,更常见,一口气写下百儿八十个字,明明可以分成几个句子,可是作者一直都只用逗号(,)隔开。所以,把句子的性质弄清楚,对于我们是十分需要的。
简单句、复合句、分句。
让我们还从上一节头上的定义出发,“具备主语和谓语这两个部分的是句子。”例如“我们必须克服困难,”这是一个句子,“我们”是主语,“必须克服困难”是谓语。同样,“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这也是一个句子。那么“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这是一个句子还是两个句子呢?这是一个句子。这是一个“复合句”,是由两个简单的句子拚起来的。原先那两个句子,就它们的内部构造说,我们管它叫“简单句”;就它们作为复合句的部分说,我们管它叫“分句”。
是不是所有的简单句都能随意拚凑成复合句呢?不成。要看它们的意思是不是密切关联。比如“我看的是人民日报”,跟“你看的是光明日报”可以合成一句,跟“他是不看报的”就怎么也合不到一块儿。要合也成,得稍微改动一下,比如说,“你看光明日报,我看人民日报,他却什么报也不看。”读者可以在每天看书看报的时候注意那些复合句,看它们里头的分句是不是密切关联。有些句子是很松散的,是可以分成两句甚至三句的。
句子形式。
在上一节的例句里有“自己不懂”四个字,也能分成主语(自己)和谓语(不懂)两部分,这算是句子不算呢?这不算是句子,因为它被包含在一个句子里头,作为那个句子的一个成分。它跟分句不同,分句是半独立的,它是完全不独立的。我们管它叫“句子形式”,意思是它只有句子的形式,没有句子的作用。一个句子里头包含一个或几个句子形式,还是一个简单句,不算复合句。
“自己不懂”是“东西”的附加语。句子形式还能做别的成分,如“中国人民获得解放是世界历史上一件大事情”里的“中国人民获得解放”,“我们反对美帝武装日本”里的“美帝武装日本”都是句子形式,前者是做主语用的,后者是做宾语用的(第四段里讲)。
字和句之间——词、短语。
句子是字积累起来的,写在纸上是这样,说在嘴里也是这样,这都不用细说。可是讲语法的人不大理会“字”这个东西,要讲“词”。词是什么呢?跟字有什么分别呢?粗疏一点说,字是形体和声音的单位,词是意义的单位。一个字可能也是意义的单位,那个字就同时是一个词;但是许多词是两个字合成的,有些词是三个或四个字合成的。前者我们管它叫单音词,后者我们管它叫多音词。如“人”“手”“吃”“喝”,每个字都是有意义的,所以都是词。这是单音词。“言”“语”“民”“义”这些个,说在嘴里,听在耳朵里,意义都不明确,都只是字,不是词;只有“言语”“语言”“文言”“口语”“人民”“农民”“民主”“主义”“意义”这些才有明确的意义,才是词。这是多音词。两个单音词也能合成一个多音词,跟两个简单句合成一个复合句一样;例如“火车”“报纸”“解放”“斗争”。
这样,从语法讲,构成句子的是词,不是字。词和句子是语法上的两个重要单位。可是好几个词连在一块的时候,不一定就是句子,例如“克服困难”“词和句子”等等。这些不止一个词可又不成为一个句子的东西,我们管它叫“短语”。这只是语法上的一个术语,千万别误会,以为短语一定都是短的,事实上有时候可以比一个短句子长得多。
短语可以依照它内部结构分成好几个类型。(一)联合短语:它的部分是平等相联的,如“词和句子”“完整而独立”。(二)主从短语:里面有一个部分是主体,另一个部分是附加的,如“我们的祖国”“主要形式”“老老实实地学习”。(三)动宾短语:一个动词加上它的宾语,如“克服困难”“保卫和平”。(四)主谓短语:一个主语加上一个谓语,中间用“的”字连接,如“中国的解放”“态度的坦白”。
这四种短语之中,前两种虽然也常见,我们没有常常说到它们的名字的需要。后两种短语是要常常提到的。尤其主谓短语是个生疏的名字,要说明几句。主谓短语在形式上跟主从短语很相像,如“中国的解放”和“中国的历史”;但是实质上等于一个句子形式,只是当中多了个“的”字,比如“庆祝中国的解放”,跟“庆祝中国解放”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从前人把这种格式里的谓语部分解释为抽象名词,这是不妥当的。名词的特征之一就是不受副词的修饰。可是我们能说“中国的终于解放”,能说“态度的不坦白”,“终于”和“不”都是副词。
正如句子里头可以包含句子形式,短语里头也可以包含短语。例如“学会这一项对待反革命阶级的统治方法”,这是一个动宾短语;“这一项对待反革命阶级的统治方法”是一个主从短语,里面包括“这一项”“对待反革命阶级”“统治”三个附加语;“对待反革命阶级”又是一个动宾短语,那里面的“反革命阶级”又是一个主从短语。不但这样,短语里面还可以包含句子形式,例如“自己不懂的东西”就是一个主从短语,里面包含“自己不懂”这个句子形式。
第三段 词类
区分词类。
区分词类,是为的讲语法的方便。可是有一个先决问题:汉语的词能分类吗?有人说,一个词可能一会儿做名词用,一会儿做动词用,一会儿做形容词用,一会儿做连接词用,根本不能分类。这个话有点过甚其辞。汉语里的词能做两类或三类词用的究竟是少数,别种语言也有类似的情形。我们要肯定汉语的词能分类。
汉语的词应该怎么分类呢?拿什么做分类的标准呢?我们不详细讨论。一则语法学者中间还没有定论,一讨论就会没结没完。二则词类区分虽然在语法理论上是很重要的问题,在实用上并不是语法的最重要的部分,远不及句子结构的重要。可是无论怎么分类,最好能服从一个原则:词的基本意义不变,所属的类也不变;这样,词类的分别才有意思。如果说,附加在名词上头的都是形容词(如“木头房子”的“木头”,“活动房子”的“活动”),放在“的”字后头的都是名词(如“中国的解放”的“解放”,“态度的坦白”的“坦白”),可以加“了”字的都是动词(如“人老了”的“老”)——如果采取这样的看法,那就不但词类的区分没有多大意思,而且自然而然会走向“词无定类”的结论。
词分八类。
我们暂且把汉语的词分成八类。
一、名词。 不必举例。这里面又分出一小类:
副名词 个、只、件、尺、斤,等等。表示人物或行为的单位。一般名词不能直接和数词相连,当中必须加个副名词。
二、动词。 不必举例。这里面又分出一小类:
副动词。 把、被、从、往、向、给、对于、由于、关于、除了,等等。副动词的特征是不能做谓语的主要成分,如“我把报纸”是不能成句子的。大多数副动词从前叫做“介词”。我们为什么取消“介词”这个类名呢?因为照从前的说法,“他在家养病”的“在”是介词,“他在家”的“在”是动词,这是不合于词类区分的原则的。所以我们把介词归并在动词里,只把其中不能做谓语的主要成分的分出来做一小类,叫它副动词,从文言里继承过来的“于”和“以”也包括在内。
三、形容词。 范围比有些语法书里的形容词广些,包括所谓“状态副词”。例如“慢车”的“慢”和“慢走”的“慢”都是形容词,“慢慢地走”的“慢慢”也是形容词,只是用来形容动词罢了。这样,形容词就不会一会儿是形容词,一会儿又变成副词。附属在形容词这一类的是:
数词。 一、二、三、十、百、千、万、半、几、些、点,等等。
四、代词。 我、你、他、谁、什么、怎么、这、那、哪,等等。
五、副词。 比有些语法书里的副词范围小,只包括先、再、又、也、还、就、很、不、常常、偶然,等等。这些副词是不能作形容词的。
六、连接词。 和、跟、但是、因为、要是、除非,等等。
七、语气词。 吗、呢、吧、啊、啦,等等。
八、象声词。 包括“叹词”如啊、哟、唉,“问答词”如噢、嗯、嗄?和狭义的“象声词”如砰、乓、哗啦。这类词的特点是写法不很固定。
这八类词里面,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义比较实在些,可以称为“实词”;代词、副词、连接词、语气词的意义比较空灵些,可以称为“虚词”,和从前所谓“虚字”的范围大致相同。副名词、副动词、一部分数词,也可以归在虚词里。在整个的词汇里,实词占绝对多数;但是虚词的数目虽然小,在语法上可比实词重要得多。
词尾。 不成为词的字有两类。一类就是“言”“语”“民”“义”这些,是组成实词的主要成分。另外一类,像“子”(桌子、椅子),“头”(木头、石头),“们”(我们、孩子们),“么”(这么、那么),“着”(看着、写着)这些,既不是独立的词,又不是实词的主要成分,只是附著在实词后头,像个尾巴似的,我们就管它叫“词尾”。词尾的作用跟虚词差不多,不过因为它不独立,不能归在虚词里,可是“虚字”是可以把它们包括进去的。
“呢”“吗”“吧”“啦”这些字也是不能独立的,可是它们不是附著在词的后头,而是附著在句子(或句子的部分)后头,因此我们只能还把它们算做词。词尾本来是词变成的,现在还有两个词正在转变之中,还没变完全。一个是“了”,原来是个语气词(吃饭了),后来又分化出一个动词词尾来(吃了饭了)但是动词和“了”之间有时候能插进一个词(吃好了饭了),可见它的词尾的性质还不完全。另一个是“的”,原来是个连接词,但是在“我的”“红的”“慢慢的”里头可以,也须应该,算词尾(尤其是在后面不跟别的词的时候,如“这是我的”“这是红的”“慢慢的!”)。但是在“我看的报”里面,“的”还是一个连接词。现在把“慢慢的”写成“慢慢地”已经很普通,把“我的”写做“我底”的也很多,这个“地”和“底”不成问题是词尾。还有一个“儿”字,又特别些,它已经不成为一个独立的音缀,常常不写出来。写出来的时候,自然也是个词尾。
(本段完,全文未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