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南泥湾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0-10
第8版()
专栏:

南泥湾行
张志强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汽车沿着陕北高原上新修的蜿蜒宽敞的公路急驰。窗外飞掠过黄土地上那排排高大的白杨,丛丛茂密的刺槐。夏风清凉,不时飘来山丹丹的花香。当车子顺着一道河川,抵达延安南区的二十里铺时,忽然向东一拐,就转向另一条通往南泥湾的油光闪亮的大道了。
南泥湾,这闪耀着革命历史光辉的地方,解放后我曾经去过几次,但那时的贫穷、冷落的面貌,曾经使我非常难受。这几年,它变得怎样了?正是怀着这种愿望,我又一次踏上了去南泥湾的路。当车子翻过林木葱茏的蟠龙岭,缓缓停在平坦美丽的南泥湾河川小镇街口时,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只见四处是一片错落漂亮的楼房,珠红的,淡黄的,粉白的,象只只彩蝶,飘落在青翠如画的山湾间。一辆辆舒适的空调大轿车,载着来这儿参观的远方宾客;姑娘们兴高采烈地驾驶着红色的“嘉陵”摩托,飞向延安早市。沿街的书店、服装店、百货五金、副食鲜蛋、红枣山茶……五光十色,收录机播放着动人的乐曲。一大早从山沟沟里出来的婆姨、女子们,熙熙攘攘,争相选购高档衣料……
在南泥湾招待所里,镇长高兴地向我介绍说:过去老唱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现在,才真正不一般了呢。就说农业吧,去年粮食总产比1978年提高了两倍还多,今年庄稼长势更加喜人。南泥湾人不仅粮多、肉多、菜鲜,钱也多了。山里人再也不光围着山坡转,而是腾出手脚搞多种经营,加速向现代化进军呢。
第二天一早,我步出招待所,沿着田间小路兴致勃勃地参观。盛夏的山野是葳蕤的,比春天绿得更深,更浓。金灿灿的阳光,跳跃在半人多高肥大如伞的荷叶上,闪灼在碧绿茂密的玉米枝叶间。青藤嫩蔓的菜地,翡翠般的稻田里,不时飞出轻松悦耳的信天游。走着看着,不觉来到了当年三五九旅战士修建的九龙泉凉亭下,抬头看去,只见凉亭里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高高的个子,微驼着腰,古铜色的脸上刻出密密的皱纹。我定睛看去,呵这不就是当年三五九旅的老战士刘宝斋大爷吗!今年虽八十多岁了,但精神仍然显得那么饱满。刘大爷象亲人似的,拉着我坐在他的身边,又给我讲起了1943年春天,朱总司令和王震旅长带着三五九旅的干部战士,由延安骑马来到南泥湾勘察土地、开荒种田的情景。那时的南泥湾,到处是荆棘老林,方圆百里无人烟,野兽出没。可战士们为了粉碎日寇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硬是凭着一把老镢两只手,把荒山野岭征服了,一年多的功夫,不但把南泥湾变成了米粮川,陕北的好“江南”,过得丰衣足食,还使这儿成了繁华的村镇,成为一处红色、富饶的根据地呢。老人说着,抬眼向对面山坡上搜寻了一会,激动地用手一指:“快看,那一排还露着半个窑口的洞,就是当年我们三五九旅住过的窑洞,是战士们自己掏的啊!”看着那窑洞,老人似有所悟,他叹口气说,当年的米粮川,老百姓过得多红火,可到了那些年,毁林开荒,吃大锅饭,越搞越穷,南泥人又勒紧裤带过日子。多亏了三中全会,又把老百姓的心暖热了。
这天夜里,我硬被刘大爷拉到他家里作客。他一家箍了几孔新石窑,炕上铺着雪白雪白的羊毛毡,窗格上贴着鲜亮亮的剪纸花。老人的一位儿媳妇腰里扎条兰花花围裙,脸上流溢出红润润的光彩,忙着为我们烫茶倒水。月亮升圆的时候,我们围坐一起,喝着陕北特有的软糜子酒,吃着南泥湾土地上栽种的糯米做的粽子,快乐极了,刘大爷自己开怀畅饮,还不时为我们添酒加菜。喝着喝着,他似乎带着几分醉意,拿出当年和三五九旅战士们一起开荒种田的老镢头,细细端量。他说:这把老镢,不知加了多少次钢,换了多少木把,可我舍不得扔掉它。老镢是南泥湾人的起家本钱,是我们几代人的骄傲和幸福啊!
是的,小米加步枪,老镢加窑洞,还有当年纺线线的车轮声,是南泥湾人的骄傲,也是延安岁月和整个中国革命的骄傲呢。
软糜子酒热腾腾的,散发出醉人的醇香。可我,也从这浓酒香味中,看到了南泥湾人那一颗亮晶晶的心。
我似乎也醉了,醉倒在南泥湾人的情怀里。
啊,南泥湾!陕北的好江南,我爱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