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气象服务的新天地——访五常县农业气象工程师曹振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0-12
第2版()
专栏:

气象服务的新天地
——访五常县农业气象工程师曹振有
本报记者 赵兴林
“曹老师”,这亲切的称呼,在黑龙江省五常县却不是向一位在学校的执教者发出的,被称呼的是县气象站副站长、气象工程师曹振有。
曹振有今年四十六岁,黝黑色脸膛,朴素的衣着,酷似一位农民。然而,他却掌握农业和气象学科的知识,是一位为农业增产发挥了才干的知识分子。
老曹和气象站的同志是怎样把气象科学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呢?对此,老曹诙谐地说:“这也是逼上梁山吧!”农业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原来的农业气象服务和单一为粮食生产服务的思想,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了。农民争相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舍得在田间施用化肥和农药,但常常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这里有气候不利因素,更重要的是缺乏科学种田知识。作为直接为农业服务的气象部门,不但要突破一般的预报服务,而且要做好向千家万户提供气象、气候、科研成果等综合服务。
为了摸索新的经验,气象站于1982年同全县最穷的莲花七队签订农业气象技术承包服务合同。合同规定亩产水稻达到六百斤,生产队支付气象站一定比例的服务费;如果秋后达不到规定标准,由气象站包赔损失。但农民得保证在气象站同志的指导下安排生产。起初,农民有疑虑,不大相信气象站靠几只温度表能实现粮食增产。
说服农民,拿出成果很重要。于是,气象站的同志从春天到秋季,深入到生产队具体指导调整品种,充分利用水、光、热等自然资源促进水稻增产。比如,帮助农民掌握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浸种、催芽;给农民讲解稻田灌水的学问,使地面保持适宜的三至五厘米深的水,从而提高地温。根据天气预报,气象站同志紧紧抓住充分利用热量这个关键环节,使水稻得到充足的水、光、热条件。结果,当年莲花七队的三百七十二亩稻田,平均亩产达到七百二十五斤,比邻近生产队亩产高二百斤。这个生产队第一次交售余粮,并归还了历年的贷款。一些种水稻的老把式说:“过去只知道种在地,收在天,没想到水、光、热还有那么大的学问。”
农业气象技术承包服务在五常县打开了局面。第二年,就有三个乡的一百二十七户农户,和气象站签订了技术承包服务合同,共计土地一千二百七十余亩。从此,气象站的担子更重了,看来,光靠站里六个人显然行不通。为此,气象站确定选择一批掌握科技知识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采取一户带多户,接力传递服务的方式,建立由气象站、科技户和粮食专业户组成的气象服务信息网。气象站的同志每隔三天到示范户地块,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农业气象有关问题。同时,这些示范户逐步担负起向全乡传递气象信息和收集专业户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传报给气象站。这样,全县基本形成了以气象站为“点”、气象站与科技户为“线”、粮食专业户为“面”,点、线、面相结合的气象技术服务传递网。虽说这一年全县遭受低温冷害严重,但由于气象技术服务网发挥了作用,全县水稻平均亩产仍然取得六百斤的好收成,而气象站承包技术指导的一千二百七十余亩稻田,平均亩产超过七百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