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比较》评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0-14
第5版()
专栏:书刊评介

《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比较》评介
高宏凡
从比较中作出鉴别,是马克思主义行之有效的方法。把不同经济制度或同一经济制度下不同国家、不同时间的经济活动加以比较,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其中经济运行的轨迹,探讨经济运行的机制,概括经济运行的规律,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会起到有益的作用。
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比较》一书,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对这些国家经济体制变迁作了历史的、综合的考察,介绍了这些国家经济体制的各方面,包括计划体制、价格体制、物资供应体制、财政金融体制,以及外贸体制、工资制度等等。书中着重论述这些国家实行改革的不同理论观点、不同历程以及所形成的不同经济模式。
这部四十万字的著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二十多位研究人员集体撰写的。书中各篇小结,集中反映作者获得的基本结论。这些结论对涉及的问题所作的扼要评价,说明作者企图从这些国家的改革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教训。
值得着重提出的是,本书所分析的改革过程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是历史的必然。
过去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的经济体制奉为楷模而加以搬用,从思想认识讲,是由于不适当地把经济制度同经济体制混为一谈。
从本书分析的改革过程可以看出,改革的摆动轨迹(从高度集中摆向高度分散,又摆向集中与分散的不同程度结合),实际上表明人们在寻找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现实形态时曾走过如何曲折、艰辛的路程。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没有也不可能为社会主义经济在各国取何种现实形态提供答案,这一问题只能由各国社会主义建设者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则而不断摸索、试验,逐步解决。因此,改革的轨迹出现摆动是不可避免的。摆动意味着反复探求,意味着以众多触角摸索经济运行的适当形态。结果必然是形成多种经济体制,进而构成不同经济模式。即使成为“模式”,也不会固定不变。它们在比较中相互鉴别,从而互有吸取、融合,也会发展、创新,但始终不会归于一统,而是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多样化。
作者的分析告诉我们,这些国家经济体制变革所依据的理论原则尽管互有差别,但有三点是都要触及的,即公有制、按劳分配、商品经济关系,因为这是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公有制占优势这一点必须是一致的,公有制形式则可以是多样的,所有关系与占有关系的结合与分离程度也可以是多种形态的,甚至从整个社会来说,在公有制为主的条件下,所有制结构也可有所不同,各种所有制的经营方式更可以千差万别。按劳分配原则占优势这一点必须是一致的,按劳分配形式则可以是多样的,也可以允许非按劳分配的一些因素存在,如按股分红。商品经济关系的存在是一致的,至于这种关系的发展程度和范围则可以因时因地制宜,价值规律作用的程度和范围也可以各有不同。总之,改革的进行要看这三者所形成的生产、交换、分配关系是否取得最适当的现实形态。在这方面,有着发挥创造性的广阔领域。作者的分析还告诉我们,经济体制的变革必须适应各国不同的民族特点、不同的国情。各国有不同的历史结构、不同的文化素质、不同的生产力层次、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只有充分适应这些不同情况的经济体制才能有效地运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