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求实书记”——随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考察访问甘孜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0-16
第1版()
专栏:

“求实书记”
——随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考察访问甘孜州
新华社记者 鲍春光
新华社编者按:这篇报道很值得一读。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深入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坚持实事求是,提出的意见符合当地实际,被当地干部赞誉为“求实书记”。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解决问题,反之就要吃苦头。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党和人民需要更多的“求实书记”、“求实干部”。
农历立秋前后,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考察访问了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十多个县。在调查中,他深入农牧民的房舍和帐篷,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征询他们对党的政策的意见。他在同州、县、区、乡干部座谈时,引导当地干部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中遇到的问题,受到干部群众欢迎。
反对攀比速度 提倡“有水快流”
甘孜州去年工农业总产值比前年增长16.1%,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比较,工业总产值又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今年春天发生大雪灾,全州冻死牲畜三十多万头(只),由于落实折价到户、私有私养政策,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提高了仔畜成活率,到6月底,牲畜总头数比去年同期减少1%,预计全年仍将比去年增产。
在喜人的经济发展势头面前,有些同志怕犯攀比速度的错误,主张在经济十分落后的甘孜州采取收缩方针,对一些有明显效益的项目也不敢支持了。
杨汝岱说,我们是要反对那种靠外汇和贷款形成的,会给能源、交通和原材料供应造成严重压力的高速度,因为那样的高速度是不正常的,也难以持久。省里为此开过几次会,控制货币投放,控制消费基金,控制基建规模,要逐步把这个速度减下来。而甘孜州并不是这种情况。甘孜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就拿乡镇企业来说,去年全州总产值才一千二百九十万元,发展较快的泸定县去年产值只有一百一十九万元,翻一番也只有二百三十八万元,还不及内地有些地方的一个村。甘孜州的工业大多数是生产原材料的,如黄金、白银、铜、锡、锰、钨、石棉、大理石等,都是国家急需、市场紧缺的。杨汝岱说,甘孜州十八个县里,县县都有黄金资源,可以说全州遍地有黄金。去年以来,群众采到的一斤以上的自然金块十二块,其中最大的一块重八斤四两。全州的黄金生产如果每年能翻番才好哩!
杨汝岱说,反对攀比速度和提倡“有水快流”,都是党中央提出来的正确指导方针,它们看起来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沿着正确的轨道,迅速、健康地发展。在执行上述方针时,侧重点放在哪里,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正确理解和行动。绝不能人云亦云,不顾本地实际生搬硬套,把事情弄颠倒。
要找出一条民族地区办教育的新路子
杨汝岱每到一地,各县的同志都反映教育落后,人才奇缺,要求省里多分配一些大学生,多从内地抽调一些技术人才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杨汝岱说,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造就出大批本地、本民族的人才。
据州教育局负责人介绍,甘孜州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52.8%,巩固率也不高,能坚持读到毕业的,也不一定符合及格标准。去年全州小学毕业生的合格率不到一半,中学毕业生合格率不到30%。在师资方面,小学教师合格的只占34%,不合格的占36%;初中教师不合格的将近一半。近四年来,全州参加高考的学生中,平均每年只有十六人上录取分数线,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只有一点五人,不少县年年“剃光头”(即没有一个人考上大学)。
杨汝岱听了这些情况后说,解决这些问题,要经过长期努力。当前要找出一条适合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路子,尽可能少走弯路,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不承认甘孜州的特点,主观主义地追求几年之内普及小学,普及中学,把许多根本不具备条件的人吸收进教师队伍,结果“人头费”占了每年教育经费的80%以上,真正直接用于发展教育事业的钱不到20%。为了实现县县有初高中齐全的完全中学,把一些水平稍高的小学教师抽去教初中,把一些教初中的教师抽去教高中。结果,一方面削弱了基础教育的力量,另方面初中、高中并没有得到合格教师,弄得“两败俱伤”。
杨汝岱说,办教育不能图虚名,不要搞形式主义。要从甘孜州的现有条件出发,根据师资条件来布点。杨汝岱认为,目前甘孜州办教育的方针应该是:集中资金,集中人力,缩短战线,抓住重点。州里要集中力量把几所中专办好。有条件的县可以办高中,要向外县学生开放;无条件的县不要办那种有名无实的高中。可以分级办学,例如区办完全小学或高年级,乡、村办低年级。重点是办好国家或集体补贴伙食的寄宿制中小学或班级,这是解决民族地区资金、师资缺乏,群众负担能力低的一个有效办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早出人才。
森林资源要保护,“三木”利用要加速
杨汝岱在考察沿途,看到葱茏的林海中,夹杂着许多火烧木、风倒木、站干木(统称“三木”),十分可惜。据统计,目前全州还能用的“三木”超过二百万立方米。长期以来,“三木”统得过死,任凭它腐朽霉烂,也不能砍伐利用。去年开始有点松动,今年省里给了甘孜州砍伐销售七万立方米的指标,经过力争,指标增加到十五万立方米。
随行的省林业厅的同志告诉杨汝岱,对“三木”采取限制办法,是怕下边乱砍滥伐。
杨汝岱经过多方面考察后认为,在发动群众砍伐利用“三木”问题上,不要说放就不管,也不要说管就不放。只有严格管理才能大胆开放,要大胆开放又必须严格管理。他说,省里对“三木”应当放开。只要能运得出去,有销路,可以不受省里指标的限制。还可以把价格多降一点,吸引买方自己来车子运。杨汝岱说,从目前甘孜州干部、群众爱护森林资源和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来看,继续限制他们对“三木”的利用是不符合这里的实际情况的,也违背了中央关于“有水快流”的方针。
不要自己捆住自己手脚,有电要给群众用
甘孜州的水电资源极其丰富。康定建起几个水电站后,供居民烧饭、取暖用的电炉已经发展到六千具,约占全城居民户的二分之一。电炉用电每月在三百度以内的,每度电价三分钱。由于减少了木柴消耗,康定城附近大片林木被保存了下来,减少了植被破坏,有效地防治了泥石流灾害。杨汝岱对这种良性循环的经验很重视,要求有条件的地方推广康定的作法。
雅江县修了个二百五十千瓦的水电站,木材加工厂用不完,不能满发;工厂下班后宁愿让水白白流掉,也不敢发电让群众用。杨汝岱对县委书记仁增汪修说,这是你们自己捆了自己的手脚。这本来是属于你们自己职权范围以内的事,完全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处理,不需报经哪里同意。他还说:把白白丢掉的电让群众用起来,可以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减少水土流失,这种一举几得的好事,谁反对都应当顶住嘛!
甘孜州的许多州、县领导干部,对杨汝岱沿途考察中所提意见都很赞成,尤其赞赏他那种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求实书记”的雅号就这样传开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