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封山育林与山区群众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6-11
第2版()
专栏:农业生产

  封山育林与山区群众生产
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副部长 李范五
我国四十多亿亩的荒山,是各种天然灾害的主要来源。这些灾害年年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程度上,严重地威胁着农业生产,使千百万农民辛勤培植的庄稼,往往被漫天的风沙,突发的山洪,骤然的冰雹,损害到无可挽救的境地。
这些所谓“天然灾害”,倒不一定完全是出自“天然”,主要的还是由于人为——在旧中国的反动政权统治下,对森林只有破坏没有建设,使森林遭受了大规模的摧残。同时,人民处在残酷的封建剥削下,走头无路,不断地逃往山沟,借砍树开荒维持生活,于是又加重了森林的破坏,加重了天然的灾难。
树砍光了,只有割草;草割光了,就挖草根;以致山上肥沃的泥土逐渐失去遮盖,听凭雨水冲刷。这样,泥土流失了不算,连裸露的岩石也日益风化,变成飞砂,损害了良田。也正由于山上没有草木不能涵养水源,山里存不住雨水,所有泉涧溪沟,便不能细水长流,因而易成干旱;如果下一场大雨,雨水夹着泥砂,在山谷间毫无阻拦地尽情向下冲刷,顿使河床垫高,江河淤积,以至泛滥决堤,成为洪水。山上裸露的砂石,到了夏天,被火一般的太阳晒得焦辣滚烫,当云层突然接触到高热,立刻急剧上升,进入冷空,水珠就马上结成冰块,降落下来,成为雹灾。
这就是说“荒山是天然灾害的主要来源”的道理。
我们知道:过去中国的天然灾难,是非常严重的。两三千万亩的田地,遭受水旱之灾;两三千万的农民,遭受饥饿,流离失所,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在最近三十年内,平均每三年,就有两次歉收。这就是说,有半数以上的农业收成完全被天灾所吞没。
“山地开荒,平原遭殃!”这一句由来已久的古话,其中正包含了不知多少惨痛的教训和血泪的史实!实际上,山地开荒的结果,不仅挽救不了山区群众的生活,更使平原的农田增加灾害。
我们知道:山区本来田地就少;当森林被破坏以后,山区的庄稼,不被干旱枯死,就被雨水冲走,使山区群众的生活愈过愈穷。据新近的调查:以山东省的崂山和沂蒙山区,河北省的阜平和曲阳,以及皖南的徽州黄山等区的情况看,大体是耕地面积只有山地面积的二成到三成,平均每人只能分到土地一亩左右,而耕地仍在逐年减少。沂河上游自一九一六年起,单在十七个村中,就冲去良田四千五百亩。阜平县在抗日战争以前土地有十六万亩,现在只剩下十四万亩;农民们每年收下来的粮食,最多的也只能维持四、五个月的生活,其余便只有依靠糠皮、野菜、树叶度日。个别家庭只有一套破棉衣,多数是一家几口共合一条棉被,到了冬天,连门都出不来。严重地影响到劳动生产。
所有这些灾难,都是历史上封建统治遗留下来的。而问题在今天之所以特别为人注意,正因为我们打垮了反动派,建立了人民自己的政府,半封建半殖地的经济结构已彻底解体,纵容与制造灾害的反动统治阶级已经从全国大陆连根拔除,为全国人民一致拥护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计划,正在全国范围内稳步实施;于是这才有可能来消灭灾害,为改善人民生活而展开对自然的斗争。
当我们革命工作者处在艰难困苦的时期,曾和山区群众长期共过患难,克服过无数的困难;终于打倒了敌人,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现在,一般地说,山区群众生活仍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必须继续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然而,怎样才能改善呢?
再向山上开荒增地吗?不行,越开山荒,雨水冲刷越厉害,就会使山区群众的生活更感痛苦。例如,山东沂山山区,有一个村子开山增地四百二十二亩,但一下子就给雨水冲走了好地三十亩,结果粮食收入反而减少了。老百姓已经知道这条办法不好。山东老百姓说:“开山到顶,人穷绝种。”这说明开荒增地是一条绝路,不能继续向前走。
这条路既然走不通,可否有计划地把山区群众设法往平原迁移呢?这也不行。中国国土有百分之八十六是拔海五百公尺以上,那里有这许多平原可移?
那么究竟怎样办?有没有好办法?有的!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时刻在关心着山区群众的生活和生产问题,不仅设法救济山区灾民,贷款扶助山区群众的生产,而且明确地指出了山区群众的生产方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一九五一年农林生产决定中具体规定:“在山地要求树立‘吃山养山’长期建设的观点,保护并培育山林,扎山沟,修梯田,开展副业生产,使贫困的山区逐渐走向富裕。”对开荒的问题,也指出:“绝对禁止开山荒和陡坡;已开之山荒,必须修成梯田。”
根据中央对山区生产方针的指示,河北省人民政府更具体地提出下列几项山区生产的主要任务:(一)保护与整理梯田,巩固现有土地。(二)大力封山育林,培养果树,奖励育苗造林。(三)发展畜牧业,提倡养牛养羊。(四)开辟山货土产市场,加强土产运销工作。我们认为河北省这几条办法很好,必须从这几方面下手,才能贯彻执行中央的山区生产方针,才能真正把山区群众生活搞好。其中尤以大力封山育林一点,从长远的利益设想,更是改善山区群众生活的一个重要关键。
一九五○年山东省在封山育林方面已得到了很好的经验。他们的办法是:先了解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情况,针对这些具体情况,向群众宣传封山育林、栽培果树、植树造林可以改善生活。群众的思想打通了,于是积极地行动起来。他们组织了封山委员会,划定放牧区域。此外,还要把牛羊倌组织起来,给以教育;使他们在放牧区内有计划地轮流放牧。然后划定了封禁区域。在禁区以内,不准任何人放牧、打柴、挖草、开荒。为了照顾群众烧柴的需要,规定出割草的一定时间和范围。群众习惯上把这称作“大开山”和“小开山”。“小开山”的时间大约在农历八、九月间,在不许伤害小树的原则下,组织群众上山割草,作为冬天喂牛的食料。“大开山”的时间是从农历十月到第二年的正月,这一时期是专为照顾穷苦的、劳动力少的或者是烈士、革命军人家属上山割草作为燃料。
最初,部分群众很不满意眼前的利益受到限制。但不到半年,在封禁区内的草和幼树都比往年长得好,长得茂盛。这些事实教育了群众,群众自然就没有意见了。这样封禁的结果,崂山林场保育了赤松和洋槐幼树一千多万株,牙山林场保育了二百多万株的野生苗木,山草的收获量也大大地增加了,甚至连原来无草可割的山坡也有了收成。沂山林场有一个几十户的小村子,附近的荒山坡在封禁以前,原是无草可割的;但在封禁以后,半年收草三千斤。泰山林场割草比往年多两倍。其他所有封山地区都普遍增收。群众说:“封山育林真是好,牛羊有得吃,人也有柴烧!”又说:“国民党破坏山,只有共产党才养山,从老辈子做梦也没想到这样好的事。”
山东的山区群众算了细账,对封山育林充满了无限的信心和希望,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封山育林,十年翻身”的口号。并且相互勉励着说:“人留后代草留根,我们就不为自己打算,也要给后代的光景努一把力!”
群众的力量一经被发动和组织起来,就使工作内容也不断地补充和提高。山东省山区有些群众不仅进行封山育林和栽培果树等工作,而且在水土保持方面也做了不少事情。他们筑梯田,扎山沟,筑小水库,蓄积水和泥,把淤积的泥土移到田里作肥料,既保持了水土,又减少了土壤被冲刷。沂山于沟附近的一个地方,每逢降雨,山上泥沙从沭河发源地的太婆顶随雨水直泻到崖庄,把长约二十里的河床都淤平了。自从封山扎山沟以后,情况大大改善。淤平的河床已被冲深了七八寸,水土的流失也正日益减少着。
此外,山东省有些林业机关,还积极地帮助山区群众组织副业生产,例如上山采集药材,在海滩上培植沙参或者组织农民打鱼捞海菜,在河滩以及被沙压的废地上栽植芦苇、杞柳、腊条等等。群众在林业干部帮助下,得了很多好处,感到自己生活有了出路。因此,对于林业干部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种出于至诚和朴素的情谊,也感动了林业干部,使他们对于工作更加积极努力。
上面是山东省关于封山育林工作的一些简单情况和经验的介绍。我们认为这些经验是很重要的。山东省封山育林经验之所以重要,主要地在于它证实了只要按照中央指出的山区生产方针去办事,山区群众的生活就会日益改善,山区的生产就会日益发展,特别是把已破坏的山林会逐渐地恢复起来,使荒山变为绿山,使天灾可以逐渐减免。
我们今后为了贯彻中央的山区生产方针,为了消除天灾,为了改善山区群众的生活,必须努力地认真作好山区的林业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