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干部就要实干”——记中共漳浦县委书记黄步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0-22
第2版()
专栏:

“干部就要实干”
——记中共漳浦县委书记黄步翔
新华社记者 许一鸣 施峥尧 新华社通讯员 严利人
在中共福建省委不久前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上,年纪五十有余的黄步翔同志,代表漳浦县委作了《大念山海经,开创新局面》的经验介绍。与会同志为漳浦县近几年开发山海资源所取得的成绩高兴,更赞扬黄步翔这位县委书记朴实无华的实干精神。
“一切从本县的实际出发”
黄步翔的实干精神,集中体现在能从实际出发,确定本县的发展战略。
1981年8月,漳浦县曾发生一件颇有影响的事,那就是黄步翔为改变漳浦县长期落后的面貌,决定奋斗一年,发动群众上山种荔枝等果树二百万株,建立十万亩果树基地。
这一决定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
赞成的人说,县委这一举抓到了漳浦山多地少的要害,漳浦治穷致富的真正潜力是在山、海;
反对的人说,黄步翔是带领县委乱放炮,放着粮田不好好抓,却上山去种果,一年要种一二百万株,谈何容易。
黄步翔心里明白,山上种一亩林,栽一亩果,滩涂上养一亩海蛎,一年收入至少二三百元,多至一千元,然而长期以来放着“绿色银行”、“蓝色牧场”不开发,却死抠五十余万亩耕地,到1980年,林业、渔业产值仅相当于种植业的九分之一,社员人均收入才六十余元。这样的局面与漳浦县地处闽南三角区的地位很不相称。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黄步翔才决定向县委提出大种果树、振兴漳浦的。
黄步翔的设想,得到了县委“一班人”的热烈响应。但是万事开头难。开山种二百万株果树,一开始就碰到三个问题:一是要挖一米二深、直径为一米的果树穴二百万个,工程量很大;二是需要培植二百万株的果苗,苗源不足;三是开山、苗木需要投资七十五万元,一时县财政拿不出来。在困难面前,黄步翔说,这次开山种果不能光叫下面干,我们当“甩手掌柜”,而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亲自披挂上阵。说到做到,他自己承担了挖掘二百万个果穴的组织工作,分管财贸的副县长和县农业局长表示愿意负责抓好另外两项工作。
分工后,黄步翔立即进行挖穴整地的组织工作。他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不分日夜,翻山越岭,带领一批干部到乡村搞规划、测量。接着,又组织群众开山、挖穴。
功夫不负实干人,汗水结出丰硕果。黄步翔负责的二百万个果穴提前完成了,全部栽上了荔枝、橄榄、柿子、龙眼、香蕉、柑桔等果树,其中荔枝就种了一百二十七万株。只是因为夏日天旱,栽下的荔枝苗枯死一部分,加上管理没有跟上,成活了七十余万株。
栽树会有活有死,成活七十余万株就相当了不起。有资料表明,解放前几千年,只给漳浦县留下荔枝树十二万株,加上解放后三十多年的努力,也只发展到四十七万株。而这次一年就栽活了七十余万株,相当于全县现有荔枝树的一倍半以上。加上其他果树,一年共栽活一百四十万株果树,揭开了漳浦县治穷致富新的一页。
“搞好改革就是要实干”
黄步翔同志的实干精神,还突出表现在他敢于开拓、勇于改革上。他常说,搞改革就是要实干。
黄步翔心里清楚,全县开山种果虽然取得了成绩,那仅仅是个开头。全县待开发的宜林山地还有近百万亩,适宜发展养殖业的浅海滩涂二十万亩,真正大干还在后头。因此,大胆改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改革,到底从哪里着手?黄步翔来到霞美乡向群众请教。这是一个有山有海的地方,专业户们向黄步翔反映说:“老黄啊!不是我们不想开山围海致富,主要是我们一家一户力量太单薄,从资金、技术到种苗、饲料都有困难,最好有人帮助我们解决。”在长桥乡,专业户们向黄步翔要求成立一个松散的联合体,为他们提供系列化的服务。
联合体,这的确是一个新鲜的想法。省委书记项南到漳浦调查研究,十分赞赏这个想法。
领导和群众想到一起去了,增强了黄步翔改革的信心。他立即把长桥乡、长桥农场、顶马农场、石坑林场的干部召在一起进行研究,决定就以长桥乡一万余户的农户和三个场的职工为主体,成立一个“花果中心”,这个中心是一个多层次、松散的联合体,搞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权责利相结合。它以经济合同的形式,与国营、集体、个体经济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联系,在统一规划、筹集资金、提供种苗、供应化肥、技术指导、产品加工、帮助销售等方面提供系列化服务。
花果中心成立后,首先对周围三十万亩山地进行了规划,并筹集资金一百八十万元,组织县里三个开发公司承包开垦了水平条壕式果园三万五千亩,连片千亩以上的就有六大片,折价交给生产者经营,种植各种果树一百五十四万株,造林十二万亩,并建立了一个有一千七百亩规模的亚热带水果品种园和果树苗圃,同时还引进了泰国芒果、美国油梨、墨西哥香蕉、菲律宾菠萝等优良水果三十四种。另外,黄步翔还帮助花果中心发展保鲜和加工业,办一个果汁厂和一个蜜饯厂,一年能加工三万吨水果,为果农的产品打开了一条可观的销路。这些措施,受到了“花果山”承包者的欢迎。
“中心”的繁荣兴旺,也使黄步翔看到了改革的美好希望。他进一步帮助一些产业部门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霞美牡蛎”、“旧镇鱼虾”、“六敖紫菜”、“竹屿泥蚶”四个出口商品基地,产品远销港澳和东南亚等地,供不应求。
“县委书记就是要为大家办实事”
和黄步翔接触过的人,都说他工作起来象一团火。有人劝他说,你是县委书记,不需要事必躬亲,大事原则上抓一下,具体事就用不着管那么多。
黄步翔回答却很干脆:“共产党的县委书记就是为大家实实在在办事”。
在漳浦县,每一项工作都有自己的典型。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榜样,这些典型、榜样的发现、成长,与漳浦县委一班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黄步翔下乡调查研究有三大特点:一是时间长;二是抓的典型多;三是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漳浦天鹅山有千亩土地是寸草不长的风化沙质土壤,过去曾三次开发均未成功,被称为不长毛的“天鹅”。1983年,县委决定再次开发天鹅山。困难是相当大的。黄步翔亲自上阵,带领农业局、水土保持办公室的一批干部进行实地勘查,帮助重新修订发展规划,改进开垦方法,选择适宜树种,并组织劳力重新上山,一口气干了几个月。经过两年努力,天鹅山已开垦一千亩,种植了适宜天鹅山土质的杨梅三万四千株、余甘一万株,其他果树五千株,同时营造了三百五十亩防风林。现在,天鹅山已是绿树成荫,果树成行。
“干部就要实干”。说到黄步翔的实干精神,人们忘不了他为漳浦兴建糖厂的日日夜夜。一个农业县,要办日榨二千吨的大型糖厂,无论从哪方面讲,任务都相当艰巨。资金、材料、设备、安装,几乎每一件都碰到很多难题。黄步翔深知这座糖厂在整个漳浦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到全县“贸工农”生产结构的调整,仅每年税利就是一千多万元,产值相当于解放后三十年全县奋斗的工业产值。为此,他自兼总指挥,日夜坐镇现场,帮助解决问题,终于使糖厂得以提前一年建成投产。去年今春榨季,糖厂已产糖二万七千吨,实现税利一千一百万元。
漳浦的变化使人相信,有了黄步翔和他带领的一班人带头实干,用不了多久,地处闽南三角区的漳浦县将会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