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克拉克西再度组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0-26
第6版()
专栏:综述

克拉克西再度组阁
张启华
意大利克拉克西内阁辞职后,意大利总统再次授命克拉克西总理组阁,现正开始同意大利各政党领导人筹划重新组阁事宜。10月22日,克拉克西同倒阁的共和党领袖斯帕多利尼进行的会谈,取得了积极的结果。西方观察家认为,经过一段努力后,意大利可能重新建立五党联合政府。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在同克拉克西在劫船事件上闹了一场不快之后,里根总统又派了特使到罗马“修补”美意关系,克拉克西也要前往美国参加西方六国首脑会议。10月24日,里根总统在纽约同克拉克西总理会谈,双方同意“不记前嫌”。这样,由“阿基莱·劳罗”号游船事件引起的意大利政府危机正趋向平息。
意大利执政党内部由于在劫船事件上同美国发生分歧,引起共和党阁员退出政府成为这场政府危机的导火线。然而,这场危机也反映了意大利同美国早已存在的对中东政策上的不同意见。
作为意大利社会党人的克拉克西总理,在处理中东事务上,重视同阿拉伯国家搞好关系,承认巴勒斯坦人的权利,主张和平解决中东问题。意大利政府同一些欧洲共同体国家一样,并不热心支持美国偏护以色列的政策,对以色列当局的挑衅也时有不满。游船劫持事件发生后,克拉克西立即同埃及、巴解组织等方面接头并迅速取得协议,较快地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了这一事件。由于克拉克西不同意将劫持者引渡到美国,美国就公开表示不满。此时,意政府内部也有人提出了非议,共和党领导人主张要与美国协调行动。
在整个处理游船事件中,美国对意大利采取了“傲慢高压手段”,一开始就下令“限时”解决,否则它即动用军事手段,要意大利推翻同阿拉伯方面达成的协议。同时,美国又紧紧抓住引渡“劫持者”和“策划者”问题,节外生枝,大做文章,以此逼迫巴解组织,但也给意大利出了难题。美国扬言意大利必须在美国和巴解组织之间做出选择,企图迫使克拉克西政府改变政策。连美国高级官员也承认,“美国人采取行动过于随便,过于匆忙”。
意大利一向是美国坚定的盟国,在西方事务中,历来强调亲密友谊和合作。但在外交上,意大利也有自己的考虑。意大利地处动乱的地中海,与中东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维护这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为欧洲共同体一员,也赞同共同体对中东的立场,因而坚持自己的外交对策,同美国保持距离。在引渡劫船者问题上,克拉克西始终据理力争,毫不让步。他不理会美国的所谓“强烈抗议”,拒不同美国大使见面。克拉克西还先后通过记者招待会、内阁和议会公开事实,澄清舆论。意大利这样做是顶住了美国的压力,同时也显示国家利益不可侵犯。法新社评论说:“从五十年代以来,意大利第一次成为一支有力的外交力量”。
克拉克西政府的外交举动,虽然内部有人反对,但却得到大多数政界和舆论的同情与支持。据报道,当克拉克西总理在众议院向六百多名议员阐述事件经过时,大厅里“掌声雷动”。一次民意测验指出,有一半意大利人赞扬政府处理劫船事件的做法,这个数字在意大利是相当可观的。意大利报刊的评论也着重指出美国在这场危机中干涉得“太过分了”,它简直把意大利看成它的“香蕉国”。
克拉克西政府是在1983年8月上台的。它在恢复经济和稳定政局中颇有建树。两年间,意大利的通货膨胀从14%下降到9%。上月底,政府还为明年制定了削减公共开支、控制财政赤字的财政法。显然,克拉克西总理在意大利是颇得人望的。就在此次重新酝酿组阁中,天民党无力收回总理宝座,而再次推举社会党人克拉克西出任总理,重建五党联合政府。共和党也认为除此“别无他法”。这表明意大利各界人心思安,大家都想联合起来,排除外来的干扰,这正是克拉克西能再次受命组阁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正是由于这一点,美国政府在蛮横无理地向意大利施加压力,发作了一通之后,又不得不对克拉克西献殷勤,说了一番好话,以便重新“修好关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