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牦牛精神”和牦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0-27
第2版()
专栏:

“牦牛精神”和牦牛
新华社记者 姜恩宁
一个人患了不治之症,可能会有各种非常的念头。而雷焕章,一位患癌症十一年的科学工作者,却一心想着牦牛。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产,是当地牧民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可是,长期以来,对牦牛的研究却很不够,正是这一点,使1954年毕业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雷焕章,和牦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0年,国家农委和科委下达了普查我国牦牛类型的科研项目。当时,任畜牧科学院牦牛课题组组长的雷焕章,不顾鼻咽癌带来的病痛和鼻腔血管随时有可能大出血的危险,带领小组成员积极投入了牦牛普查工作。
青海的牦牛绝大部分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寒牧区,且体大骠悍,进行科学测量和屠宰试验很费事,为了捉住和测量一头牦牛,有时得费一天的工夫。由于高山反应,老雷一天只能吃二三两饭,而且在牧民的帐房里吃饭,除了羊肉和酥油以外,只有青稞炒面。按医嘱,老雷应该吃流食,他就把炒面调成糊糊,还打趣说:“糊糊加酥油,营养价值高啊。”十多天下来,他人瘦了,但对确认我国牦牛新类型——高原型牦牛有了充分依据,老雷别提多高兴。
为了提高牦牛肉、奶生产率,他们在巴颜喀拉山和祁连山下建立了实验基地。为进行科研,老雷每年有一多半时间在基地度过。一次途中,他的鼻子突然大出血,血流如注,随身携带的药品和注射剂都止不住,直到闻讯赶来的救护车把他送进医院,才算了事。妻子再次流下了泪:“你身患重病,这次就听我的,别再不要命地干了。”然而,他出院后,又一切如常地干起来。
对所患疾病,老雷不往心里放。而对科研课题,却认真到不差分毫。去年8月,助手小张带着他给的任务到果洛基地。老雷在反复计算中发现,小张带走的数据不准确,这可急坏了他,而电话又不通。他立即买了去果洛的汽车票,不顾同志们的劝阻,于次日上路。两天之后赶到场部,他顾不上休息,便策马赶往几十里外的纳滩实验点。当时正值雨季,河水暴涨,过河的时候,他全身湿透。他找到小张,头一句话就是:“上次的数据用了吗?”得知实验还未进行到那步,带来的数据正好用上,老雷心中如悬石落地。可是,他却由于感冒发烧,再次引起鼻腔大出血。而他,也仍象例次一样,一出院就又精神抖擞地干起来。
十几年来,雷焕章撰写、翻译了二十多篇有关牦牛的学术论文,与人合著了我国第一部论述牦牛的专著。去年,他主持的牦牛杂交和牛犊快速育肥两项科研成果已通过鉴定,填补了我国一项科研空白。而他自己,也因为具有牦牛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咱们的老牦牛”。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