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辞“官”为民 艰苦创业——记沈阳军区某医院原政治处主任刘家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0-29
第4版()
专栏:

辞“官”为民 艰苦创业
——记沈阳军区某医院原政治处主任刘家奎
刘家奎今年四十二岁,原是沈阳军区某医院政治处主任。两年前,他主动申请复员返乡,自谋职业,在辽宁省金县大魏家乡带领群众办起两个大型养鸡场、一个童装厂、一个肉食加工厂和一个综合商店,创办了农工商联合体。辽宁省授予他“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1983年,改革的浪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正在军队医院担任部门领导工作的刘家奎心里很不平静。他想到部队干部队伍十分臃肿,地方政府每年安置转业干部的任务很重。自己是个受党教育多年的部队干部,难道不应该为改变这种不相适应的状况尽一份义务吗?他几经斗争,向上级党委写了报告,要求辞去官职,复员回乡,自己创业。他在报告中表示“愿以实际行动,为改革干部制度闯一条能官能民、能城能乡的新路”,“争取当一名服从精简整编、拥护干部制度改革的先头卒”。经过慎重研究,上级党委同意了他的申请。
这年9月,刘家奎携领全家回到了离别二十多年的故乡。他暂时安下家人,家还没搬完,就开始了创业的尝试。
那是一场初雪过后,刘家奎在当家大院架起一顶塑料大棚,花了四百多元买来一百零七只被人淘汰的母鸡养了起来。他从给鸡配饲料、免疫到催蛋,精心管理、认真饲养。不久,这一百多只母鸡就创造了奇迹:在全村的母鸡越冬歇蛋的季节里,它们却是产蛋的旺季,多的时候每天能拣到六七十个蛋。
原来,刘家奎还在刚刚选择回乡道路时,就如饥似渴地学习了生理学、药理学、免疫学、营养学等知识,对家禽饲养颇有研究。试验的成功,使刘家奎的名声大震。附近的乡亲们纷纷要求和他一起联合开办养鸡场。他走门串户,联络了村里八家贫困户组成创业组,大家东拼西借凑了一万多元,租下生产队闲置的牛圈,从四十里外买来鸡苗,办起了一个拥有一万九千只肉鸡、七千只蛋鸡、一万四千只鹌鹑的养鸡场。
联合养鸡场的兴起,吸引了周围四邻八乡的农民。他们纷纷前来报名参加。养鸡场由八户迅速增加到了六十多户。此后,刘家奎宏图大展,带领乡亲们继续进取,事业越办越红火。去年10月,他们退掉了原来租用的牛圈,兴建了四千五百平方米的鸡舍,使上万只鸡雏搬进了“新居”;今年3月,又建起了一座占地一万五千平方米的第二养鸡场。与此同时,他们还兴建了一座肉食加工厂,办起了一个童装厂和一个经营百货的综合商店。
是什么因素使刘家奎的事业在短短的时间里发展得这样迅速?刘家奎说,事业兴旺,一靠创业精神,二靠科学态度。他不仅有创业者的勇气,而且有企业家的求实精神。两年多来,参加联合企业的人不断增多,为适应形势的需要,他们经常要增加或调整经营范围,经营项目。但是每次上什么、下什么,增什么、减什么,他都仔细分析、周密调查。他既了解市场的变化,又重视顾客的要求。他说,企业不能光盯着钱,首先要想到顾客的需要,要有为群众服务的观点。
刘家奎是联合企业的经理,也是这个企业的第一号忙人,他每天要工作十二三个小时。然而,他既是管理者,又是生产者,企业人手一旦紧张,他大小事情都帮着干。他会写、会算、会设计,既能养鸡,又会土建工程、服装式样设计。他为创办联合企业出了很大力,但始终把自己看成企业中的一名普通成员,联系群众,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平时,企业中稍大一点的事,他都让大家集体讨论决定;他的工资仅比普通成员高10%。去年企业分红,群众一致要求给他增加工资,企业管委会作出了决定,要给他双份工资的报酬,他坚决不要。后来,一位副经理暗中交代出纳员,将决定多分给刘家奎的钱以他爱人的名义存入银行,他得知消息,亲自召开公司大会,宣布这个决定作废。他说:“我携家带口回乡来,决不是为了比大家多拿几个钱,请不要误解我的本意。”他在企业内部如此,对外也讲究信誉,并且经常扶持困难户、烈军属。他的模范行动感染、带动了每个职工。现在,参加这个联合企业的附近三乡一镇二百五十多位农民和青年,人人以旺盛的精力,用最佳劳动,创造着最佳效益。
刘家奎回乡创业的事迹,在社会上激起了很大的反响。人民解放军三总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观了他创办的联合企业,称赞他做得对,为军队干部带了好头。一些地方的群众、干部给他写信,请他介绍经验。
新华社记者 黄明松 胡年秋
新华社通讯员 王兴功 黄齐国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