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青年之家”暖人心——共青团中央信访处热心为青年服务的事迹片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02
第4版()
专栏:

“青年之家”暖人心
——共青团中央信访处热心为青年服务的事迹片断
希钦 隶群 大力
几年来,共青团中央信访处的同志们,按照团中央书记处提出的“机关要成为青年之家,干部要做青年之友”的要求,通过日常信访工作,热心为青年、为基层服务,为关心、保护、教育青年一代默默无闻地做了大量工作。
关心青年——满腔热情
1983年7月的一天上午,共青团信访处的曾翠吾同志收到贵州省毕节县孤儿院团小组的来信,希望帮助他们联系到北京的一所缝纫学校学习。对这所学校的情况和它的招生电视广告,老曾一无所知,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是推托不管,还是真心实意帮助孤儿们排忧解难?信访工作的责任感使老曾想到,六十多名孤儿办起的缝纫加工厂因为技术力量薄弱,产品滞销,面临倒闭的困境,孩子们从小就失去了父母的疼爱,家庭的温暖,现在他们有了难处,请求和期待着团组织的帮助,我们应该象父母那样关心他们,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老曾怀着不平静的心情放下来信,马上赶到资料室,从报纸上查阅广告,几乎翻遍了半年的《北京日报》,终于在1月14日的报上查到了缝纫学校的招生广告。当天下午,老曾和处长李成洲同志赶到了学校,弄清了招生情况,并将情况函告了毕节县孤儿院。由于报名时间迫近,赶到北京报名已来不及,毕节县民政局发来电报,请信访处先协助报名,曾翠吾同志又到学校为孩子们报了名。信访处的同志热心关心孤儿的行动,使主办这座私立缝纫学校的一对夫妇很受感动,他们决定,不仅接收入学,而且免收学费,还主动提供一部缝纫机供孩子们使用。1月27日,薛朝楷、赵勤文两个孤儿到了北京,老曾将他们送到学校,帮他们安排了住处,买来他们喜欢吃的大米,并安排参观、游览。
中秋节到了。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传统的团圆节到来的时候,老曾首先想到的是两个在京学习的孤儿,她把两个孩子请到自己家中欢度中秋佳节。老曾的两个孩子象迎接亲兄弟一样欢迎两个来自远方的客人,端上了丰盛的饭菜和月饼。
信访处同志的关心使两个孤儿非常感动,激发了他们刻苦学习的热情。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不仅掌握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还看了大量参考书,练习剪裁制作了八十多件衣服。学成返黔后,孤儿们满怀深情亲手制作了一面“青年之家暖人心”的锦旗赠给了信访处。
保护青年——旗帜鲜明
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是共青团组织的神圣职责。当青年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总是旗帜鲜明地出面保护。
北京市某工厂一个男青工,在工作中因事故右臂被绞面机绞掉后,工作和生活问题未得到妥善处理。信访处同志在接访中,耐心听取他的反映,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他的情况。然而,一个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在接待这个青年中竟说:“团中央是群众团体,无权干涉这件事!”这样的态度并没有使信访处的同志动摇。李成洲和曾翠吾去这个青年所在单位了解情况。这位因工伤残青年住在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库房里,墙角是这个青年的床,床单、被子很脏。信访处的同志当即发动这个单位的团员青年,帮助收拾打扫房间。这个伤残青年看到这一情景,眼圈都红了。在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关注下,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几年来,信访处的同志们为了青年确实做了不少“份外”事。外地青年来信需要学习资料,他们奔走于北京市的书店,帮助采购;为了一个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入学问题,他们跑遍了主管招生的有关单位;为了挽救生活上陷于绝境的青年,他们从自己家里拿来衣物,生活用品和现金资助。为了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他们不惜磨破嘴、跑断腿。因为他们有这样的信条:为青年服务,就要少说空话,多办实事。
教育青年——循循善诱
去年4月初,江西省南城十七岁的待业青年李红来到北京,要寻找“人生的真谛”。她的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自幼随奶奶靠抚恤金长大。在家没有事干,对生活失去信心,想去峨眉山当尼姑。为了帮助她转变思想,信访处邀请北京优秀校外辅导员王遐芳同志和她谈心,鼓励她做生活的强者。安排她和孙敬修、吴运铎、张海迪见面,请这些先进人物给她讲祖国与个人的关系,讲人生的价值。郭象同志还利用下班后的时间,陪她到天安门广场散步,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向她介绍革命先烈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解放,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英雄事迹和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年的期望。在前门贸易货栈,小郭向她介绍起这些青年们从卖大碗茶做起,艰苦创业的事迹,使小李认识到就业的门路千万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李红那冷却的心终于被捂热了。她在日记中写到:“……党团组织这样关心我、帮助我,温暖了我这颗冻结的心,生活的希望之火又一次被点燃了。能辜负党和人民对我的希望吗?不!我要扬起生活的风帆……”
几年来,信访处的同志通过接待工作,对很多失足青年做了大量的细致的教育、疏导工作,他们以真挚的爱,感动和教育了不少来访青年。一个曾来访过的青年在给信访处的来信中说:“我从这里赢得了希望,也看到了社会的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