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为人民的利益舍得一切——记模范党支部书记杜金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03
第1版()
专栏:

为人民的利益舍得一切
——记模范党支部书记杜金刚
本报记者 欧庆林
1985年5月30日,北京幸福二村一幢刚刚落成的住宅楼里,搬进一个新的住户——三口之家,几乎没有一件大件家具,一辆130汽车只跑了一趟,就把全部家当搬完了。
三天之后,乔迁之喜的余波尚未过去,这位住户的主人却躺在首都协和医院的急救室里。翌日凌晨,他不幸逝世。
噩耗传出,北京东城区饮食行业的几千名职工为之震惊。许多与他朝夕相处以及熟悉他的同志不禁热泪盈眶,从心底里呼喊着:“这样的好人怎么能死呢!?他不应该死!”
一个月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北京市委派驻北京市东城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实验区工作组和北京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同东城区饮食公司党委一起座谈、整理他的事迹时发现:这是一位为理想而奋斗、为理想而献身的好党员、好干部,是服务行业里一颗闪光的珍珠。
他是北京市东单饮食基层店的党支部书记,名字叫杜金刚,逝世时年仅四十九岁。
立志改革有胆有识
1984年春,改革之风吹遍祖国大地,也吹开了北京市饮食服务行业千家万户的大门。刚从东安门饮食基层店调到东单饮食基层店当支部书记的杜金刚发现,改革并非那么容易。已经“老化”的各门市部的领导班子,缺乏开拓的魄力;有的只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忘掉了群众。
静悄悄的东单饮食基层店党支部办公室里,只有杜金刚和副经理修志强两人在商量改革的事情。
“老修,咱们基层店五个门市部经理平均年龄五十七点二岁,十一名党员平均年龄四十九点四岁,这种状况怎能适应改革的需要。我想今年把培养年轻干部、发展党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你看行吗?”
“行,我支持你,咱们一起干。”
位于闹市区的崇明饭馆,多年来只卖面条,营业额低,奖金少,职工不安心。饭馆内部环境很差,卫生不好,尤其是一到夏天,顾客靠着一个用吹风机吹着的烟煤灶,又脏又热。老杜来到这里,每天参加劳动,体察情况。没多长时间,一个依靠自己力量对崇明饭馆进行改造的方案通过了。过去每天只卖五六百元钱、几乎没有收到一条表扬意见的崇明饭馆,一个月竟收到了五十多封赞扬的来信,每天的营业额翻了一番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群众认识了“崇明”,“崇明”的职工则深深了解和信任了老杜。
就在崇明饭馆的改造和变化中,老杜发现了一位有头脑、有能力的年轻人——二十七岁的彭惠如。国庆三十五周年的雄壮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刚刚过去,老杜胸有成竹地把她叫到了办公室里:“小彭,我给你出个题,你来答一答:你要是当了崇明的经理,打算怎么管?”
“我没想过。”
“你应该想。年轻人不能把心思只放在一个小圈子里,要看看、想想周围的大世界。好,今天答不出来也不勉强,留下这道思考题以后答。”
时隔不久,彭惠如勇敢地挑起经理的重担,开始用实际行动回答老杜提出的问题。
一年多的时间,老杜经过细致耐心的工作,先后发展了四名党员,通过自荐和选举,提拔了四名门市部经理。他们锐意改革和进步,使饭馆的面貌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改革并不会使所有的人都心情舒畅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九岁的四名新经理上任后,有的同志甩手不干了,有的则评头品足,牢骚满腹。老杜不放过任何机会,一方面向群众讲改革的意义、目的,一方面找同志们谈心,召开新老经理座谈会,交流思想。他对老同志常讲:“只有在位多操心,离开岗位才能更放心”。人们一致认为,杜金刚要求别人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在改革的日日夜夜,他每时每刻都在了解和掌握着各个门市部跳动的脉搏,为改变那里的面貌而操心,为每个职工操心。
有几次,老杜到东单饭馆,发现一些职工对奖金的分配有意见,尤其是消毒组的同志意见大。听到这个情况后,他不声不响细心观察这个饭馆每天碗、盘、碟各种餐具的使用量,并参加实际操作,考察和体验消毒组的工作量。在他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关于东单饭馆消毒问题,他们每天平均售一千斤水饺,按每人平均四两水饺计算,需供应二千五百人。如果每人三件餐具盘、碗、碟,需要餐具是七千五百件。早点供应豆浆一千二百碗,再加上油条用盘是二千四百件,冷荤用五百个盘,三项共计一万余件。如果营业时间十五个小时,每个小时要刷六百六十件,每分钟要刷十一件,每五秒钟刷一件。”他调查了这些情况后,在职工中用实例来进行按劳分配的教育。他说:“改革就要改掉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陈规旧习,刷碗在我们行业里一向被认为最低贱。实际上刷碗工作是我们饮食行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是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工种,在这项工作中,必须多劳多得,奖勤罚懒。”东单饭馆和有关的门市部改变了奖金分配办法,给消毒组合理的报酬,调动了积极性。
“改革是奋进,改革是腾飞。在奋进和腾飞的年代,我们特别需要杜金刚这样的模范支部书记”。中共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这样说。
端正党风以身作则
杜金刚是在六十年代初期、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入党的。“杜金刚入党后,就认准了一个理——不讲享受,只讲贡献。他这一辈子可是清清白白,高风亮节啊!”东单饮食基层店的党员们这样说。
杜金刚入党后,曾经过五次调整工资。人们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调资中他所表现出来的高尚风格。前两次,他用调整的工资交纳党费。党支部考虑到他工资低、生活有困难,没有接受。1977年后,国家三次给部分职工调整工资,调到他的头上,他都推辞了。领导上根据实际情况坚持给他升了一级,他把工资存在单位一年多,没有去领。在对待奖金和福利待遇上,全体职工都有的,他拣最低的。他多次用自己的奖金为职工买炉子、烟筒和学习材料。
——他在饮食基层店工作二十多年,从不吃饭馆的饭,总是自己带饭或煮面条吃;
——他天天加班加点,但从不要加班费;
——以工代干转干时,他正式向公司党委打报告,要求给年轻的同志转,自己往后再议;
——到北戴河疗养,他让别人去。评先进工作者,他让别人当。
身为共产党员的杜金刚严以律己,公私分明,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追求名誉地位。当人们在翻阅他留下的许多本日记和笔记时看到,杜金刚有一个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欣赏鲁迅的话:“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他也欣赏雷锋、焦裕禄的话,在处理个人和国家、个人和群众的关系时,首先想到党,想到国家,想到群众。为此,当近几年党内和社会上风气不正,有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工作之便受贿时,他给自己定了六条规矩:“不给亲戚开‘后门’;不吃请;不受礼;不陪客吃饭;不用公家钱请客送礼;不在自己所管的门市部买吃的。”他还告诉爱人和儿子,绝不能到他所管的饭馆买东西,免得别人照顾。
有人在听到杜金刚不为亲戚买好酒,拒绝收同事的礼物时,常常表示不理解。他的爱人、新华字模厂的老工人陈志敏却说:“不,老杜对党的感情深,是从心里想这样做的,不是为了让人家学才做的。他活着时常常对我念叨:咱们不能总想着个人和小家庭,要想着周围的人,想着社会主义这个大家。”
杜金刚原来居住的腊库胡同55号,院子里的老邻居们都还记得:四川地震时,他把节省的钱化名给灾区寄去,四川灾区委托东四邮局找了几次才发现是他。唐山地震后,公司给他点防震木料,他悄悄拉到单位,给职工们盖了防震棚。他给修毛主席纪念堂的战士送茶叶,给退休的职工买糕点……杜金刚入党以来,谁也记不清他的好事做了多少,然而正是从这些平凡的小事中,看出了一位共产党员高尚的品质。
直至今天,谈起杜金刚还常常落泪的东城区饮食公司的职工们,只觉得有一件事对不起老杜——他和陈志敏从1961年结婚后,一直住在一间只有九平方米的潮湿的小屋里,因房子窄小,一个孩子长期住在亲戚家。孩子大了回到家里以后,老杜临时在窗后搭个小棚,孩子每天出入都要跳窗户。这么多年,老杜受苦了。公司决定给他分新房,他不要,最后决定给他一套住房,遗憾的是,他只住了三天……
不辞劳苦 鞠躬尽瘁
杜金刚从1964年开始担任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工作,二十多年来,他时刻把职守系在心上。支委赵美丽说:“从打我与老杜在一起上班那天起,十多年了,我就弄不清楚他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下班。”经理彭惠如、李亚平、程嘉良、张桂来说:“他没有八小时以外,只有十二小时以内,总是比别人干得多。”
夏日的清晨,天刚刚放亮,老杜就从家里出来了,到下面门市部去帮助炸油饼,卖早点,了解市场信息。中午,他吃过午饭,便把办公室让出来,劝大家睡一会儿,而他自己又到门市部去转圈了,天天如此。冬天,他是摸黑起来,摸黑回家。忙起来的时候,就忘记回家,一连干上几个昼夜。
在饮食服务行业里,不愉快的事情时有发生。老杜在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时,总是强调:广大群众并不是把我们当作是“侍候他们的”,就说是“侍候人”的,又有什么不好?我侍候你,也有人侍候我,大家互相“侍候”,不就是互相服务吗?这一点一定要绝对想通。为此,他专门摘抄了一本《思想火花集》,送给闹情绪、生闷气的职工读。
与杜金刚朝夕在一起的基层店技术革新组的刘展民谈起了一件往事:1984年底,基层店所属各门市部陆续实行了经营承包制,店里技革组的几个同志都被分配到各门市部。刘展民去的东单饭馆当时正在拆建,他趁机托朋友介绍去一个建筑队包水暖、电工的活,如果干两个月,收入相当可观。老杜知道这件事情后,三番五次派人找到他,与他谈心,要他辞掉合同,回饭馆。老杜常对青年人说:
“人不要把自己个人得失看得那么重,重要的是要看自己对人类、对党的事业贡献有多大。”
长年累月、不知很好休息的杜金刚,终于被病魔所缠绕。同志们劝他到医院看看病,好好休息几天,可他一忙起来就忘了。
他实际早已染上了动脉硬化、心脏病。他死后,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张记录着动脉硬化、心脏三级杂音的体检表和半瓶吃剩的苏合丸。看到这些遗物,许多同志含泪地说:“老杜,你有病也不去看啊,一天也不休息!你太亏待自己了!”
1985年6月3日,星期一。中午刚过,基层店的六十多名职工聚集在会议室里,在听杜金刚作关于理想和纪律的报告。上午,他已经给门市部的职工讲了一场,大家听他讲的深入浅出,很受教育。下午,他接着讲,人们静静地听。讲着讲着,基层店副经理修志强发现,老杜总用手挠头发,又用手指头点点太阳穴,当他讲到“人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就象大树没有根一样”,突然把头爬在讲台上了。转瞬之间,人们立刻意识到,老杜出事了。在场的职工背着他直奔协和医院急诊室。从此,他再也没有说上一句话,就匆匆地离去了。
杜金刚,一位普普通通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常年累月默默无闻地为党,为人民,为共产主义事业勤奋地工作。他的一生,交了这样一张答卷:共产党员就应当是这样的人。(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