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改革打开了旧体制造成的“闸门” 虹鳟鱼“游”出北京水产研究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03
第3版()
专栏:

改革打开了旧体制造成的“闸门”
虹鳟鱼“游”出北京水产研究所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黄威报道,世界名贵鱼种虹鳟鱼从北京水产研究所“游”到了京郊十个鱼场,今秋将有十万多斤供应首都市场,可望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这是科技体制改革带来的一个喜讯。
虹鳟鱼是一种生长快、单产高、适宜高密度养殖的冷水性鱼类。它肉味鲜、骨刺少,可与桂鱼相媲美。早在1964年,北京水产研究所就引进了这个鱼种,并初步取得研究成果。但是,近二十年来,这一成果始终被“关”在所里,没有推广应用于生产。科技体制的改革打开了旧制度造成的闸门,给虹鳟鱼开辟了广阔的生长天地。这种优质鱼“跳龙门”了,迅速在京郊繁衍开来。
1983年,北京水产研究所通过实行科研承包责任制,对京郊密云、房山、延庆等县的冷泉资源进行调查,发现北京地区有二十多处冷泉水,温度在十二到十五摄氏度之间,很适合饲养虹鳟鱼。他们和京郊农村生产队签订了共建虹鳟鱼场的合同,由水产所科技人员负责技术咨询,生产队负责基建投资,鱼场盈利后,研究所适当提成。这种方法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水产所为鱼场举办了技术训练班,派科技人员到鱼场传授技术,使鱼农很快掌握了养殖技术,虹鳟鱼开始在京郊安家落户。位于延庆县山区的上磨村有个泉水清澈透凉的黄龙潭,过去潭里的泉水没有充分利用,白白流掉了许多。在水产所科技人员帮助下,这个村建起了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的鱼池,养殖了四万多条虹鳟鱼苗,鱼场的收入也成为村里的主要副业收入。
北京市政府十分重视在京郊农村开展养殖虹鳟鱼的工作,把它列为科技开发“一条龙”的重点项目,由专人负责沟通科研、中试、推广之间的关系,并拨出专门的科研经费,使这一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现在,北京市郊十个鱼场共建立了十五亩虹鳟鱼池,不少鱼场开始生产成鱼,其中房山县南尚乐乡鱼场已达到亩产五万斤的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