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学会用经济手段调动粮农的积极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04
第2版()
专栏:述评

学会用经济手段调动粮农的积极性
本报记者 黄岳军
不久前,记者到江苏、上海采访,那里农业领导部门的同志反映,当前一些农民对种植商品粮的积极性有下降的趋势。近一个时期以来,本报编辑部也不断收到反映同样问题的来信来稿。这一情况在经济发达地区比较突出,在部分中等发展地区也存在。预计,今年全国的粮食总产量将比大丰收的去年减产,这里有调整种植业结构和自然灾害的因素,也有部分农民不愿种粮的因素。江苏的同志说,他们那里夏粮减产,这三个因素大体上各占三分之一。尽管粮食减产,记者接触到的各级农业领导部门的同志和基层的干部、群众对此都不紧张,因为前几年粮食连年丰收,国家粮食库存较充裕,农民手中都有数量不等的存粮,今年粮食的质量也比往年提高,全年粮食市场供应可确保稳定。但部分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的趋势,值得注意。
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什么下降?江苏的同志向记者摆了一笔帐:以种植业各项的年净收入比较,一亩粮田八十元左右,一亩棉田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元,一亩桑田二百至二百二十元,一亩苗木五百多元。务工务农的收入差距更大,一般务工农民一年至少可收入一千多元,而纯务农农民一般只有四百多元。
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国家通过合同向农民定购的粮食按“倒三七”比例计价(即三成按原统购价,七成按原超购价),本是对农民的一种优惠,今年各种农用生产资料的涨价,却抵消了给农民的这一好处。河南省濮阳市农行的同志反映:尿素平价与议价平均起来,每斤价格提高了三至五分,碳铵每斤提价二分左右,“○号”农用柴油今年一至七月每公斤由三角四分提到六角一分四厘。生产资料涨价,使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下降。这是今年农民对土地减少投入、化肥使用量普遍下降的一个原因。
由于上述情况,以及有些地方农民卖粮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今年有些农民种粮积极性渐趋下降,田间管理粗放,施用肥、水少,强劳力或有技术的人纷纷改行去从工、从商,有的地方田间劳力只剩下了老、弱、妇、幼。在有些乡镇工业发达地区,农业成了农民早晚捎带劳动一下的“副业”。个别地方甚至发生土地撂荒或“明种暗荒”的现象。
我国农民过去祖祖辈辈靠种田吃饭,拥有土地的观念十分强烈。在农村生产向商品经济转轨的今天,传统观念正在改变,商品生产的意识开始萌生。随着价格的变化,农民选择种什么或不种什么,从事哪种经营或不从事哪种经营,本是发展商品经济中一种规律性的现象。但粮食生产是一件大事,农民不愿种怎么办?停止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退回到用行政命令手段、单一经营粮食的老路,不仅农村经济搞不活,农业没出路,粮食也上不去。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回头路走不得。目前可行的办法是,千万不要再扩大“剪刀差”,使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趋向合理,下大力革除农民负担中的不合理部分,加强农业生产的服务环节,安排部分化肥用于粮食定购的挂钩奖励,在经济发达地区进一步搞好以工补农,实行微观经济调节,等等。
今年8月,记者访问了江苏省无锡县芙蓉圩玉祁乡的蓉南村,这是个村办工业相当发达的村庄。无锡市属三个县今年夏粮因阴雨连绵等因素,普遍减产,蓉南村减产较少。减产少的原因有二:一是重视并改进了以工补农的办法;二是解决承包地划分过于零散的问题,适当扩大种粮户的经营规模,提高了效益。过去蓉南村务工农民全年收入可达一千多元,而纯务农农民仅四百二十多元。尽管过去每亩责任田补贴一百元,但兼业农民都不在乎,说:“不给我一百元,我穷勿煞;补我一百元,我也富不起。”他们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务工上。今年蓉南村推动专业化生产,逐步改变“家家农副工,户户小而全”的格局,把原来由三百三十七户、四百五十四个劳力承包的五百二十九亩责任田,改由六十户、七十个劳力承包,其他劳力转入养殖、工业、服务、建筑等行业。对种粮户补贴农业税、管理费、公共积累;补贴农机、农业设施和农业服务的费用;补贴开发性的生产,发展养猪、养禽、饲料加工,加快粮食转化工作。这样以工补农并适当扩大经营规模后,种粮户出现了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成本降低的现象,一个劳力年平均收入预计可达一千六百元左右,略高于务工社员。如今,蓉南村想种田的人多起来了,种田能手张银亮说:“人家讲种田是末等,只要收入不是末等,我还想多包点田种哩!”
无锡县后宅乡是个乡镇工业不发达的乡,没有以工补农的大本钱,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采取的是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办法,组建了植保、农机、供良种、育小秧、管水利和用电六支专业化服务队伍,为农户分担了部分收、种、施肥、田间管理等农活,节省一半以上的劳动工时,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社会效益,使粮农乐意承包粮田。种粮专业户赵毛狗,经营土地二十四亩多,由于乡、村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了多种的优惠服务,去年他家收入近万元。
各地按承包田亩数确定集体提留和分配各种摊派,是农民不愿种粮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山东省招远县县委的调查发现,有些村每亩地提留五十多元,有的高达八十元。上级一些部门名目繁多的集资、统筹,按农户承包亩数摊派。有的省因摊派款收不上来,有些部门在农民售粮季节集中办公,在粮款未交到农民手中前,就把各种摊派款扣除了,农民对此十分恼火,说:“东提西筹,七扣八除,实在发愁。”
减轻农民负担,指的是负担中的不合理部分。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几年年年呼吁,年年采取措施,结果有些地方却是年年加重。问题的症结在于:有些部门对农民的收入水平估计过高,不从实际出发,只从自己的部门工作角度考虑,乱开口子,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现在到了非清理、解决这个问题不可的时候了。种田无利,农民哪来的积极性?招远县比较重视这个问题,作出降低每亩地提留的比例、限制各村享受工资待遇的非生产人员人数等二十条规定,农民种田积极性提高了。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此事不可小看;要对“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作完整的理解,总揽农村经济的全局。抓好粮食生产,关键是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而调动积极性,只有坚持走改革之路,承认和运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粮食生产不能没有国家的计划指导,但计划应建立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经济手段调动粮农生产积极性,使粮食生产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这件事涉及面广,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是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实践中学会这套新本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