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鉴往知来,取精用宏——书《京剧谈往录》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04
第8版()
专栏:书林漫步

鉴往知来,取精用宏
——书《京剧谈往录》后
吴晓铃
近来读到几本关于京剧的著作,如:李洪春先生的《京剧长谈》、翁偶虹先生的《翁偶虹戏曲论文集》、佟志贤等同志的《郝寿臣传》和吴小如先生的《台下人语》,都各具特色。“洪爷”以硕果仅存的老一辈演员的身分谈古论今,提供极为丰富的史料,称得起是“海内孤本”,弥足珍贵。偶虹学长是京剧作家里创作最勤、作品最富、在舞台上保留剧目最多的一位。从他的著作里,读者可以汲取从理论到实践的多方面的营养。《郝寿臣传》是中国戏剧出版社规划编纂的《戏剧家传记丛书》里的一种,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小如贤弟的《台下人语》则是从观众的立场进行评骘。我说“各具特色”指的是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是所谓“一家之言”,而“一家之言”终究有其局限性,甚或存在着一些主观见解;当然,也必须承认有其独到之处,读者要善于抉择和取资。
我们也喜欢另外一种著作,如北京出版社在今年4月出版的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的《京剧谈往录》便是。这部书收集了二十一篇文章,很值得重视。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文章内容所及的人和事,就时序来看,上限不逾清末民初之间,下限则是当代。这就是说,虽说“谈往”,而这个“往”是我们所熟谙的,甚或是所亲验的,不是所谓“三代以上”的历史传说时期,读起来,对其人其事都有亲切之感。第二、文章的作者和所谈的其人其事关系至为密切,用史学家的观点来看是“信而有据”的信史或实录;站在学术研究的立场上来看是第一手材料的掌握,科学性强。例如:叶龙章谈他主持过的富连成科班,王金璐讲他学习过的中华戏曲学校,陈志明回忆他的祖父陈德霖和父亲少霖,张伟君为她的爱人荀慧生写的略传,迟金声分析他的老师马连良的艺术特点和传承,所在无论巨细都属于第一手文献资料之列。第三、文章的内容涉及面大都极为广泛,读者可以各取所需,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上去。例如:司戏曲教育之责的人可以从叶龙章的经验里得到如何因才施教的启发,师法某些流派的中青年演员能够从一些文章的叙述里得到继承发展和推陈出新的途径上的指标。因之,它就富有较为深湛的教育含意,不是簿记和流水账所能范囿的了。第四、我想更为重要的是,这本书里大多数文章都阐明了一条艺术规律,即:艺术是发展的、进化的,不是因循停滞的。举凡有才能、有思想、有见地的艺术家,总是在继承丰富遗产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甚至大胆的革故,由此,我们才能在百花园里得以欣赏到万卉争嫣的美景。艺术的繁兴,流派的并茂,祖国戏曲在今后能够益发在国际间和国内享有更高的声誉而经受得历史的考验,端在于此。
我愿意把这部书介绍给读者,而且不限于京剧界和戏曲界的读者,是想到它会对于人人都有益处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