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下放财政权、城市开发权和发展第三产业权 南京六个城区经济活跃 增强财力,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横向经济联系越来越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05
第1版()
专栏:

下放财政权、城市开发权和发展第三产业权
南京六个城区经济活跃
增强财力,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横向经济联系越来越多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姜伟才、殷学成报道:南京市改变市里集权过多的管理体制,把该放的权放给城区,使“死水一潭”的城区变成了“一潭活水”。这是南京市在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中的新突破。
南京市共有六个城区,管辖一百二十五万人口,各城区都设有与市职能部门相应的机构,而且有不少“精兵良将”,本可以在搞活城市的工作中大显身手。但过去在旧的管理体制下,城区被捆住了手脚,既无钱,又无权,实际上成了市里的办事处。而市里集中权力过多,许多事情又管不了、管不好。
实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之后,南京市的领导同志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只有放权给城区,把区里的工作搞活,才能增强全市的活力,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为此,自去年以来,南京市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区级财政和人事管理等方面进一步给城区放了权。特别是下放财政权、城市开发权和发展第三产业权,区干部们称为综合体制改革的“三着好棋”。
城区有了财权,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活力大大增强了。由于对区级财政实行了全额包干、超收分成的办法,既确保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调动了城区开辟财源、增加收入的积极性。今年,各个区政府一方面抓好税收,努力把过去许多应该收而没有收的税收上来;另方面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及区外横向经济合作,结果1至8月,南京市各区财政收入平均比去年同期增长28.5%,超过了全市平均增长水平。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全市各区增收部分,可以使国家增加近八千万元收入。这样,各城区就可以把增收多分的钱用来办学校、建教师宿舍、办幼儿园、建少年宫,以及进行其他市政建设,许多多年无力解决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到目前为止,单是各区翻修的校舍就达三万二千五百多平方米。
城区有了城市开发管理权,可以自筹资金,按照全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效率之高是空前的。过去盖房子的一大难题是谁盖谁动员拆迁。现在由区里负责,在一个小区范围内,搬迁几百户居民,一二十天就办成;建造几万平方米的办公楼或宿舍楼,年把时间就竣工。目前,在各城区结合旧城改造进行建设的二十三个小区内,一幢幢高楼正拔地而起。按照市区两级负责的小区开发规划,近两年内各区要建筑房屋一百一十万平方米,现已竣工二十六万平方米,正在施工的有五十五万平方米,今年春节前后,将有万户居民搬进新居。
城区有了发展第三产业以及商业流通管理权,城市的服务功能有了明显提高。各区以很高的积极性,开辟了以商业流通、技术信息、劳动服务、物资交易为重点的多种市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商业网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一种“大街繁荣、小街方便、布局合理”的商业网络日趋完善。年初,市里要求各区今年内新增两千四百个商业网点,到8月底,新增铺面网点已达到四千一百多个。平均一天有十七个新店面开张营业。
改革使南京城区面貌迅速改观。现在,各城区的经济十分活跃,吸引力和辐射力大为增强,各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系越来越多,信息网络四通八达。去年以来,各区共建立了一百四十多个贸易中心、贸易货栈、批发市场和物资交流中心,同时,与外地的九十七个区、县建立起工业、商业、劳务、城建、旅游等业务联系。各地的禽鱼肉蛋等副食品、土特产品和名优工业用品,源源进入南京市场。今年上半年,各区又招来各地客商一百六十六户,有二十种各地名优土特产在南京落了户。与此同时,各区将制作南京板鸭、苏式糕点以及皮革制品、工程塑料等技术和工艺“辐射”出去,深受外地欢迎。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