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创业者的脚印——来自华北、西北核工业生产基地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05
第3版()
专栏:

创业者的脚印
——来自华北、西北核工业生产基地的报告
本报记者 陈祖甲
二十一年前的10月16日,中华大地的西北部,一团光艳夺目的蘑菇云骤然升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一个曾经屡遭欺凌、饱经忧患的落后国家,在人民当家作主之后,仅仅十五年就掌握了核武器。这个伟大成就震撼了全球。
亲爱的读者,您想知道我国的原子弹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吗?这些制造核武器的功臣们,现在又在干什么呢?
夏末秋初,记者来到华北、西北的核工业生产基地参观。这里,向读者报告一些见闻。
在鸟也不生蛋的地方
我们首先来到华北的某核工业工厂。这里楼房林立,道路纵横,一条笔直的林荫大道直通厂区。谁能想到,二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
1956年,毛泽东同志富有远见地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原子弹。
党中央决定由陈云、聂荣臻、薄一波同志负责指导原子弹研制工作。
1958年,满腔热情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刚跨出学校门槛的大学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陆续开进了华北某地。这里有什么呀?除了一棵树、一片荒沙、一口土井、三间小房之外,就是黄羊、野狼。“无风三尺土,苍蝇赛猛虎”。刮起风来,沙子打在脸上,如同针扎刀割一般。一位老工人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当时坐着慢悠悠的勒勒车来,一看什么都没有,心里可真有点凉。可是,到这里来是创业,创业嘛,哪能不吃点苦、受点累!”他们明白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
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以至现在的年轻人都难以想象。一顿饭,只有两个窝窝头,一块咸菜。喝水要到远处去打,一盆水得“综合利用”:先洗脸,后洗脚,再洗衣服,剩下的脏水也舍不得乱泼,集中起来浇地。
活是劳累的。搞基建,挖土方,每人平均一天挖二十立方米。十八磅的大锤,一抡就是二百下。他们是用自己的汗水、心血来浇灌核事业的花朵。
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戈壁滩的某核工业工厂。戈壁滩,戈壁滩,光见石头,连鸟也不来生蛋。这里的平均年降水量才一百毫米,蒸发量却达到三千毫米。喝水要到五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滴水贵如油呀!最严重的一次,只得把空压机的冷却水分给大家,一人才一勺。
大风也是在这里肆虐的霸主,一年要刮几十次,至少六级到八级。狂风卷起直径二点四毫米的砂石,铺天盖地。有一年中秋节,十二级暴风骤起,多数帐篷被掀翻,有两位女同志连人带帐篷被卷走。厂里派了一百多人,走出好几里地,才把她们找回来。
不过,这些都已成了历史的陈迹,进了厂史陈列馆。我们到这里见到的是一颗戈壁明珠。
靠自己力量 摸石头过河
这些工厂建设之初,还能得到一点外援。就是这一点点东西,人家也是千方百计地卡着,想把中国核事业这个胎儿,憋死在娘肚子里。
地处黄河之滨的某核工厂,主厂房建起来了,等着运来主机,安装开工。人家就是迟迟不发货,说是你们没有仓库,设备来了没处放。厂领导当机立断,组织一支精干的队伍,日夜奋战,用半个月时间抢盖了两座仓库。主机到了,对方又节外生枝,说是厂房清洁度不够标准,不能安装。厂党委动员一千四百名人员分片包干,连夜打扫。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不分职务,人人动手。有的同志刚下火车,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加入了打扫的队伍。有的同志趴在狭窄的地方擦拭,昏倒在地也不愿离开。一夜之间,他们象变魔术似地把厂房的门窗、墙壁、地面、机座擦拭得一干二净,使得外国专家惊讶无比。
1960年8月,外援突然中断。专家带着关键技术资料走了,设备也不供应了。中国的核事业就此要变成一堆废铁了吗?靠自己的技术力量能不能把核武器生产搞上去?
毛泽东同志及时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直接全面领导原子能事业的周恩来总理,指示大家要“摸着石头过河”。
当时的总书记邓小平同志及时主持会议,传达党中央的指示。他说:“路线、方针、政策已经定了,现在靠你们去执行。你们大胆去干,干好是你们的,干错了是我们书记处的。”
党中央的关怀,全国人民的期望,在人们心中引起了“核聚变”:我们一定要造出“争气弹”。
就在外国专家离厂的当天,黄河之滨的某工厂党委召开紧急会议,订出约法九章,各就其位,共谋其政,动员广大职工献计献策。思想政治工作弥补了技术上的不足。“拿出产品就是最大的政治”的口号深入人心。全厂上下一条心,前方后勤拧成一股绳。器材送上门,饭菜送工地,医疗、洗衣服务到现场。当时,主工艺仪器仪表缺几百台,各种真空阀门少了几千件,上级领导机关立即组织力量制造。专家在的时候,一个油滤器的质量问题花了八个月未解决,现在靠自己的力量,仅用十天就解决了。过去六个小组工作,每天只安装十五台机器,现在五个小组能装二十二台。到1960年底,这个厂的大机器安装完毕。
在华北某核工厂,我们听到一个“仓库精神”的故事。专家走后,人们发现需要生产的一种产品根本没有安排,既没有厂房,也没有设备。而这种产品是制造原子弹所不可缺少的。这个任务交给了安、袁、刘三位工程师。厂党委领导亲自到现场指挥。他们在洗衣机房旁边的一个仓库里拦出一块地方作为试验场地。当时正值隆冬,北风呼啸着从门缝里吹进来,使人伸不开手脚。三位工程师自己动手清理场地,拉电源,装车床,找文献。他们饿了喝几口豆浆,困了和衣睡在现场。为了观察金相,安、刘两位工程师好几夜不睡觉。用铁锤敲毛刺,不小心砸在手上,鲜血直流,安工程师手上至今留下了一个值得纪念的伤疤。回忆这件事情的时候,安工程师对我说:“当时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要保质保量拿出产品,为制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重要部件。”这个精神后来被厂里称为“仓库精神”。
关键时刻
1964年的日历掀开第一页的时候,我国新兴的核工业即将产下她第一个新生儿。正在这个节骨眼上,西北某厂生产的关键产品中发现了气泡。反复试验多次,它象是调皮的孩子,老呆在产品里不出来。担任生产任务的车间主任祝工程师和后来成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的生产组长张同星,整天守在真空感应炉旁,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两眼都熬红了。张同星连做梦都在呼喊着“气泡,气泡”。又一炉产品出来了,气泡还在里面吗?祝工程师准备去了解一下探伤的结果。谁知刚一迈步,他因过度疲劳,两眼一黑,栽倒在地上。
部里的总工程师亲自来蹲点,组织大家开“诸葛亮会”,认真分析经验教训,提出几个新方案。张同星小组投入新的试验,连续苦战了二十多个昼夜,气泡这个顽皮的孩子终于被他们逼出产品。原子弹的核心部件制造成功了!
最后一关是对核心部件作精加工。它的加工精度和光洁度要求同时达到三个方面的公差要求,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操刀的艰巨重担交给了年仅三十岁的原师傅。
正式加工那天,车床边只有三个人:一个是车间主任祝工程师,一个是操刀手原师傅,另一位助手负责对产品尺寸、进刀量、操作手柄进刀位置进行复核、监护。他们穿上白色防护服,系着特制的口罩披挂上阵。开始,进展还算顺利,毛坯粗加工、精加工两关都闯了过来。
最后的加工,先是进三刀,复核一次。最后三刀,进一刀,检查一次,计算一次。计算精度达到小数点以后三位,要求图纸不看错,尺寸不量错,量具不校错,进刀不进错,数据不报错。直到深夜十二点多,100%的合格产品拿出来了。
第二次创业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些曾为我国核武器试验、生产立下汗马功劳的工厂,也进入了第二次创业的新阶段。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核工业部调整了工作方针:在优先保证军用的前提下,把工作重点转向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
在华北某工厂,厂领导介绍说,这些年来,他们在坚持军品生产的同时,发动每个职工提建议,至今已收到一千多条发展民品生产的建议。他们生产的钙屑、钙块质量合格率达到100%,远销美国、日本,受到外商的好评。
在黄河之滨,某厂的谢总工程师向记者介绍,他们过去生产单一的核产品,现在能够生产一系列的核产品,不仅保证军用,而且为我国核电站储备了核燃料。
去年,这个工厂发动全体职工为第二次创业献计献策,提出了几十条建议。硅铁生产就是其中的一项。我们看到原来的电石生产厂房里冒出一股股青烟,这里正在试生产硅铁。从提出项目建议,到调研、论证,改建厂房,投入生产,前后不到三个月。人们说,第一次艰苦创业的精神又回来了。
西北某核工厂,在放射性同位素和核辐射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全厂现在有十二条放射性同位素生产线,产品达到五十一种。
厂长祝工程师向我们透露,这是一些小项目,他们准备发挥本厂在化工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上一些大项目。转民工作需要资金、设备、厂房,困难不亚于第一次创业。但是,只要我们有开拓精神,敢于进取,敢于承担风险,靠我们第一次创业的优良传统,靠广大技术人员和工人,定能克服困难,夺取胜利。(附图片)
当年的创业者在工地上
华北某核工厂的厂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