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群雁高飞头雁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05
第5版()
专栏:先锋谱

群雁高飞头雁领
河北遵化县中滩村从1982年经济开始起飞,短短四年,人均收入较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翻了四番,达到一千二百元。“群雁高飞头雁领”。中滩村所以能够腾飞,是因为有一个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坚强党支部。
中滩村有二千三百人,会加工粉条、编荆笆这两种手艺的不下四、五百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群众心底里埋藏多年的致富愿望萌动了——要是把漏粉等传统手艺拣起来,不愁富不了。当时,党支部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如何富?谁先富?经过讨论,支委统一了认识,“要富,得让群众先富。先从最困难的户抓起,充分发挥传统技术优势,典型示范,带动一片,促全村共同致富。”五名支委选择了三个有代表性的户重点帮助。张民包了村上穷出了名的郝福兴家。郝福兴家有七口人,父亲腿残,媳妇是个哑巴,三个孩子都小,拖着一千八百多元的债款。原村党支书张明找到老郝,要他把漏粉的手艺拣起来,并为他借来两台电机和三千五百元贷款,还把队办公室腾出来作粉坊。中滩村第一个由困难户组成的漏粉联合体诞生了。短短一个月,他们挣了一千二百元。郝福兴的经验象一块巨大的磁铁把群众的心吸引住了。村里的党员和群众办起了七十二个粉坊,办起了井管、荆编、木器、麦精露等十几个小加工厂。一百多个农户率先走上了致富之路。为了把全村都带上富裕路,党支部及时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服务上来,给少资金、没技术、缺设备和在运销等方面有困难的群众排忧解难。今年秋季,农业与副业用工产生了矛盾,党支部及时组织部分闲散劳力成立了有偿助耕队,包种、包管理、包收割,解决了劳力不足的困难。为了打开粉条的销路,党支部派出十几个人到外地收集粉条供求信息,组成运销队。到今年,全村人均收入千元以上的有四百八十四户,占85%。
“富,要规规矩矩地富。昧良心的钱挣不得!”这是村党支书常讲的话。有一次,党支部发现有个农民利用外地不合格商品搞买空卖空,支部书记张民、副书记王德民几次到这个农民家里耐心做思想工作,讲党的富民政策,宣传法律常识,终于使他认识并改正了错误。又有一次,一个农民找到党支部,说他通过“门子”搞到了四辆进口汽车,只要支部帮助解决一部分资金就可以挣一笔大钱。事成之后,给五名支委两万元。党支部教育这个农民:“违法事干不得。来路不正的钱,甭说万金,就是一个子儿也不能要。”为了教育党员和群众,党支部没有简单地在喇叭里喊一阵,会上批一顿,而是首先承担责任,首先做自我批评,请乡邻村里帮助监督,并发动全村党员和专业户、联合体代表进行讨论,帮大伙在思想上明确了什么是致富的正当途径。那位打算做“买空卖空”生意的农民,在党支部的教育下,走上了正道。他致富后,主动为困难户和敬老院的老人们无代价地销售荆笆。最近,他向党支部提出了入党申请。
“扶贫助难”已成为中滩村党员的一种追求。他们觉得不把“拉腿户”帮起来脸上不光彩。
村党支部先后发动党员、团员组织了四十多个助耕包户服务小组,帮助全村七十个家庭主要劳力有残疾、家底薄的困难户赶了上来。去年入党的新党员张库,带头办荆编、木器加工厂富起来之后,主动把村上没有致富门路的哑巴、盲人、寡妇孤儿二十多人吸收到自己的荆编厂里来,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致富条件。六十岁的盲人范德成编笆有困难,收入低,张库就说服大伙把劈条子的活让给他做。每天早晨,张库总是挑好荆条,抱到他跟前。村里的荆条编完了,张库就带着范德成到兴隆、宝坻等地买条子就地加工。经过大伙帮助,范德成两年收入近四千元。党员郝利华为帮助缺劳力、少牲畜的户抢收抢种,主动把跑运输的两台拖拉机停下来,和党小组的十五名党员一起组成七个助耕小组,用二十天时间为八十多户无偿种麦二百多亩。军属李连合陪患病的媳妇到北京作手术去了,一去就是一个半月,家里留下三个孩子,庄稼收不了,麦子种不上。郝利华得知后,放下自己家抢收玉米的活计,先帮他家把五亩玉米收割好,又把麦子种上。等连合回村时,地里已长出绿油油的麦苗,他感动得流下泪水。
中滩村党支部“一班人”忘我地为群众致富操劳。几年来,支部帮群众一户一户地富了起来,可支部“一班人”仍拿着当初自认的四十六元五的补助。曾有人算过,村干部忙碌一年的收入抵不上粉坊作小工的姑娘几个月的工钱。可党支部的负责同志却说:“要算个人的小帐,这干部恐怕一天也当不下去。只顾自个儿,那就不配当共产党员。”群众从党支部“一班人”身上看到了党的形象,看到了中滩的希望,都觉得心离党更近了。几年来,先后有五十四人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的申请,有十二人光荣地入了党。村里出现了父子、兄弟争着入党的动人局面。如今,村党支部在领导群众勤劳致富的道路上,继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谱写着新篇章。
(李永祥 刘志生 张树声 毛桂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