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阅读
  • 0回复

毕生爱国 晚节可风——纪念李济深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06
第4版()
专栏:

毕生爱国 晚节可风
——纪念李济深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屈武 朱学范 钱昌照
今年11月6日,是李济深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李先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他亲身参加了推翻清朝和北洋军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过重大贡献。
参加辛亥革命 反对北洋军阀
李济深先生,字任潮,1885年生于广西苍梧县。任潮先生青年时代,清朝政府昏庸腐败,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入侵,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他的家乡广西,曾经是太平天国英雄起义的地方,这使年轻的任潮先生萌生了反清爱国的思想。
1903年,任潮先生毅然离家到广东黄埔陆军中学读书。两年后,转入陆军速成学堂步兵科。毕业后,先在新军当见习官,后来调到学兵营做排长,与连长、著名同盟会会员邓铿成为莫逆之交。1910年,广东选送他到保定军官学校(即后来的陆军大学)深造。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任潮先生和校内师生一起投入反清斗争,破坏了保定附近的浏河铁路桥,以阻拦清兵南下。翌年,李济深到了上海,在姚雨平部任作战参谋,参加了固镇、宿州、徐州多次战役。他亲冒矢石,临危不惧,为保卫革命作出了贡献。
南北议和,清帝逊位。1913年,任潮先生重返陆大完成了学业。当时广东是在军阀龙济光的控制下,任潮先生不愿回粤任职,以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
1920年,孙中山先生开府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任潮先生应邓铿之邀到了广州,先后任粤军第一师副官长、参谋长。1922年,按照孙中山先生的部署,第一师取道韶关,直驱江西。正要攻打南昌时,陈炯明叛乱事件发生,任潮先生立即回师广东,援救中山先生。
1923年3月,任潮先生升为第一师师长。同年7月,他受孙中山先生委派,任西江督办,挥师溯江而上,占领广西重镇梧州。接着,击败了军阀陆荣廷、沈鸿英,进而统一了广西,巩固了北伐战争的后方。
1924年,任潮先生参与了平定勾结英帝国主义买办陈廉伯策划的广州商团叛乱。
1924年6月,黄埔军官学校正式开学,中山先生委派任潮先生为教练部主任、副校长。1925年任第四军军长。在1926年1月举行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后,任潮先生留守广东,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留守主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广东省分会主席、广东省政府主席,管辖两广、福建,执掌党、政、军大权。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培植亲信,排除异己。任潮先生赶到南京,表示反对,触怒了蒋介石,被幽禁于南京,直到1931年始获自由。从此,任潮先生走上了反蒋的道路。这是他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
举起反蒋抗日旗帜 成立福建人民政府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步步深入,国难当头,任潮先生公开指责国民党当局误国,主张邀集全国各方面代表人物,共商国是。1932年1月28日,蒋光鼐、蔡廷锴将军等,率领十九路军,在上海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打响了淞沪抗战第一枪,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声援。对于这一爱国正义行动,任潮先生是积极支持的。
1933年11月,被蒋介石调到内战前线的十九路军,发动了著名的福建事变,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简称“福建人民政府”),任潮先生被推举为主席。福建人民政府同中共领导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工农红军签订了《抗日反蒋的初步协定》,制定了联共反蒋抗日的路线。这次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它标志着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公开激化,国民党爱国民主力量的集结和发展。
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任潮先生和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同志等流亡到香港,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任潮先生被选为该同盟主席兼组织部长,继续坚持联共反蒋抗日的活动。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任潮先生支持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的方针,他两次通电呼吁“一致对外,方足挽救危亡”;反对“讨伐”,要求各方顾全大局。
坚持团结抗战 反对分裂投降
抗日战争爆发,任潮先生抱着共赴国难、合作抗日的愿望,应蒋介石之邀来到武汉,他建议组织最高国防委员会,邀请毛泽东、周恩来、冯玉祥等参加,共商国是。此后他又到重庆任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延聘了不少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参加工作。在他任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期间,保护了不少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皖南事变后,时局恶化,任潮先生积极帮助李克农、邹韬奋等避走香港。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一部分在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文化工作者撤退到桂林,在任潮先生的关照下,得到了安置,一时桂林人才云集,呈现出一派生气蓬勃的景象。
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当局假和谈真备战,中国又面临着内战危险。任潮先生当时任军事参议院院长。应蒋介石电邀到庐山两次面谈,均无结果,于是他就给蒋写了一封长信,劝蒋必须遵照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为国家民族保存元气,不要打内战。离开庐山之前,他曾赋诗明志:“万方多难上庐山,为报隆情一往还,纵使上清无限好,难忘忧患在人间”。
反对内战独裁 投身人民革命
早在日本投降之前,任潮先生便与何香凝先生、蔡廷锴将军等多次酝酿讨论成立国民党民主派组织,定名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草拟了政治纲领和组织章程,于1946年春正式成立,李济深被推为主席。
1946年9月,国民党当局下令召开伪国大,颁布“戡乱”动员令。任潮先生拒绝出席伪国大,公开支持各地学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爱国运动。1947年,他以回乡扫墓为名离沪转道赴香港。他在香港多次发表声明和谈话,竭力反对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支持全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对于他的言行,国民党当局恼羞成怒,开除了他的国民党党籍,并登报通缉。何香凝先生曾就此事向记者发表谈话,认为这对李济深“丝毫无损,因为人民是反对独裁、反对内战的,是爱护他的。”
1947年冬,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中共南方局的支持和帮助下,任潮先生联络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和其他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的代表,于11月12日在香港召开国民党民主派代表大会,建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作为国民党民主派的联合组织,推举孙夫人宋庆龄同志为名誉主席,任潮先生为主席。1948年元旦,民革发表成立宣言,号召国民党内一切爱国民主力量行动起来,同全国人民一道,反对国民党当局的独裁统治,实现中国独立、民主与和平。
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奋斗
1948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号召,任潮先生和何香凝先生代表民革,同其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联名致电毛泽东主席,公开表示响应。1948年12月,任潮先生应中共中央的邀请,在共产党的周密安排下,乘轮北上,进入东北解放区,并和各方面的代表人士联名发表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到底。这样,任潮先生就开始了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新的历程。
任潮先生参加了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参加了开国大典。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又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支持抗美援朝,拥护土地制度的改革,拥护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拥护党和政府有关统一祖国的方针政策。作为民革中央的主席,他在动员和团结原国民党及与国民党有历史关系的人士,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和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任潮先生为民革的创建和发展,为民革顺利地从民主革命时期过渡到社会主义时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我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任潮先生代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全国工商联向大会献礼,表达了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的精神。1959年建国十周年时,他满怀喜悦地代表各民主党派献词,重申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就在1959年10月9日他逝世的前几天,还写了一首《十年建国万年红》的颂歌,其中写道:“十年建国万年红,衡岳光辉永照中,我与人民宏愿在,及身要见九州同”。表达了他渴望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
我们在同任潮先生长期共事和交往中,感到他秉性忠厚,气度恢宏,慷慨乐助,平易近人,有长者之风。他广交游,重友情,善于团结各方面人士,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他的书法功力深厚,字体苍劲;他的诗词也别具一格,为人们所推重。这一切,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任潮先生的一生,是热爱祖国,不断进步的一生。二十六年前,在公祭任潮先生的大会上,林伯渠同志在悼词中说“李济深先生正如我们古语所说的晚节可风”。事实正是这样,任潮先生保持了一个爱国的民主革命家的黄花晚节。他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贡献,将永载我们人民共和国的史册,受到后人的纪念和尊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