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哈雷彗星和它的回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07
第5版()
专栏:

哈雷彗星和它的回归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研究室
著名的哈雷彗星,在阔别了七十多年之后,正从遥远的行星际空间向我们飞驰而来。它将在明年2月9日到达距太阳最近的地方(即近日点),在此前后,它两次接近地球:一次是在今年11月27日,距离为0.62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14,950万公里,即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另一次是在明年4月11日,距离为0.42天文单位。1985年11月初到1986年1月中旬,1986年3月上旬到5月下旬,这两段时间是本次回归的两个观测期,届时,用肉眼或小倍望远镜即可一睹哈雷彗星的风采(在农村夜空的条件下容易看到)。过近日点前后,虽然它的亮度增加,但由于淹没在太阳光中,观测困难。
从演化角度来看,哈雷彗星是一颗相当年轻的物理变化彗星,具有发育充分的尘埃彗尾和离子彗尾,有着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历史上,哈雷彗星是第一颗被计算出轨道并预报了回归日期的彗星。这是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的杰出贡献,他在1705年应用刚刚建立的万有引力定律完成了这一工作。哈雷彗星的命名就是由此而来。可惜哈雷本人未来得及看到他所预言的回归。哈雷逝世以后,这颗彗星回归过三次,人们对每次回归都进行过有准备的详尽观测。1982年10月16日,美国帕洛玛天文台在直径五米的反射望远镜上应用电荷耦合器件(CCD)首先找到了这位归客,世界各大天文台相继投入观测。去年11月,我国云南天文台等单位首先用一米反射望远镜和电荷耦合器件先后获得了它的星象;今年8月,紫金山天文台用四厘米双筒天体照相仪直接拍下了彗星星象。
相貌奇特的彗星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以哈雷彗星为例,现在认为它的主体是一团由冰物质和岩石颗粒凝聚成的叫做彗核的固体混合物,直径在一至六公里之间。当它在回归中接近太阳的时候,表层的冰物质受热气化,夹带着岩石微粒喷发出来,形成一大团叫做彗发的云雾,把彗核包围起来。彗发中不带电的尘埃微粒和相对较小的气体质点,分别在太阳光辐射压力、万有引力、太阳风和行星际磁场的作用下离开彗发向外运动,形成背向太阳扩展的弯曲的尘埃彗尾和平直的离子彗尾。
彗星与地球,同其他大行星一样,是在四十五亿年前从原始太阳星云中凝聚出来的。大行星在太阳光热辐射和本身地质力量的作用下,早已沧桑变迁,面目全非了;彗星则因其质量轻微,又远处于太阳系外围深幽寒冷的空间中,得以避免大的变化,基本上保存了形成初期的原始性状。从彗星物质中探测到的多种有机分子,也使科学家深感兴趣。正如研究生物化石可以揭开生物进化的奥秘一样,研究彗星物质,对于认识太阳系早期的历史乃至揭开生命起源之谜,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国际上对这次哈雷彗星观测工作的组织之周密,规模之宏大,手段之多样,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次观测不仅有可见光波段的常规观测,而且有几乎是全波段的各种特殊手段的观测;不仅有地面的观测,而且有卫星和飞船在大气层以外的观测和探测器迫近彗核的探测;不仅有各国的、专业的观测,而且有国际合作的、动员了广大爱好者的联测。我国已经参加了国际哈雷彗星联测组织,由全国各天文单位分工合作进行的、包括有天体测量、近核、大尺度、光谱、红外、测光、射电以及彗星与流星群关系等观测和研究项目的全国哈雷彗星联测工作,已列为中国科学院重点科研课题。我国幅员广大,拥有一支富有经验的观测和研究队伍,又有人数众多的爱好者配合,我们深信,我国的天文工作者一定能在国际联测中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取得这次观测的成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