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相逢未必不相识——我国古代对哈雷彗星的观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07
第5版()
专栏:

相逢未必不相识
——我国古代对哈雷彗星的观测
古平
“登九天兮抚彗星”,这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歌》中的诗句,可见彗星是我们祖先很早就注意观察的一种天象。
七十六年回归一次的哈雷彗星虽然由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它的周期,但它最早的行踪记录却在中国。在我国史书天文志、五行志、帝纪和传记中,关于彗星的记载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中外学者公认,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载,始见于我国春秋时代的史书《春秋》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它记述了二千五百九十多年前哈雷彗星出现时的情景,这比西方最早的记载要早六百多年。
紫金山天文台名誉台长张钰哲在他前几年发表的《哈雷彗星轨道的演化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一文中,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哈雷彗星还有一次更早的记录,它见于《淮南子·兵略训》:“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氾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这意思是说武王伐纣时,向东迎着木星进军,到氾这个地方下了大雨,到共头山时遇到了山崩,这时彗星从东方升起,彗头在东而尾向西,似乎有意以扫帚之柄授给殷人。张钰哲以哈雷彗星1910年回归的轨道为起点,往上推算,共计算研究了这颗彗星四十次回归的轨道,得出各次回归的年代,其中有一次回归,正是武王伐纣的年代。
从目前天文学家掌握的资料来看,武王伐纣至今三千年来,我国共有三十二次哈雷彗星行踪的记录。其中从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到辛亥革命前一年(1910年),哈雷彗星共出现二十九次,每次在中国史籍上都有记载。这样完整而连续的观察资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这些记录,对彗星出现和消失的时间、方位、运行路径、同太阳的相对位置以及彗星形态、亮度及其变化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作了精细的描绘。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发现了绘有二十九种不同形状的彗星图。这是当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彗星图。早在《晋书·天文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彗体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或长或短”。欧洲人九百年后才发现彗星本身不发光。
为迎接今冬明春哈雷彗星再次回归,我国天文工作者和天文爱好者,已作了充分的准备。据8月28日凌晨紫金山天文台观测,这位浪迹天涯的游子正在猎户星座和双子星座之间日夜兼程地向地球飞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