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莫斯科舞台的杜甫交响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10
第7版()
专栏:友谊之花

莫斯科舞台的杜甫交响诗
九兰
莫斯科剧院演出大厅座无虚席。舞台的灯光骤然亮了。身着长裙的女歌唱家和穿着晚礼服的男歌唱家庄重地登上舞台。乐队的指挥棒一扬,刹时间,那忽似流水行云、忽如暴风骤雨的乐声响起。歌唱家以沉郁、悲壮的俄语译句唱出: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多么感人的歌声啊!苏联作曲家尼·西捷尔尼科夫根据自己对杜甫诗作的深刻理解和无限崇敬的心情,把以《梦李白》诗意谱写的交响诗作为这个晚会的序幕。那独特的东方韵味,男女混声合唱的幽婉旋律,把全场听众带到一千多年前古老中国的大地上。听众,被杜甫对李白的真挚思念深深感染了。
演唱杜甫在成都所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乐队奏出电闪雷鸣、朔风怒号之声,继而把诗人当年在破茅屋中遭受风雨之苦的情景栩栩如生地勾勒于观众脑海中: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音乐忽而转为明快,歌声骤然转为高吭,唱出杜甫为人民大众的疾呼: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听众被这感人诗章的崇高境界、动人音乐的美妙旋律强烈吸引住了……
演出休息时,我们同作曲家尼·西捷尔尼科夫会见,祝贺他创作成功。尼·西捷尔尼科夫是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的教授、著名作曲家。不久前,我们曾欣赏了他创作的以俄国农民起义领袖拉辛为主题的三幕芭蕾舞剧。这部芭蕾舞剧因其内容和艺术成就而获得好评。同许多苏联人一样,尼·西捷尔尼科夫酷爱杜甫的诗,对杜甫推崇备至。他认为“杜甫足与莎士比亚媲美,是属于全世界各族人民的!”
杜甫的诗早已被译成俄文介绍给苏联读者。尼·西捷尔尼科夫就是从阿·吉多维奇翻译的杜甫诗集《抒情诗宝藏》中精选这些诗创作这部合唱组曲的。在谈到他为什么热爱杜甫这样一位八世纪的中国伟大诗人时,尼·西捷尔尼科夫赞扬杜甫的诗富有极其深刻的思想性,认为非同寻常的是,早在八世纪诗人就强烈、鲜明地把自己看作生活无保障的广大人民的一员。他赞扬杜甫的感情完全寄托在被压迫人民一边,用大量的篇幅深刻地揭示了劳动人民的痛苦和渴望,同时痛斥了帝王官吏的暴政。“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名句,把当时社会矛盾揭露得淋漓尽致。
尼·西捷尔尼科夫把演出的下半场定名为《四川悲歌》,晚会的这一部分,进一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和冲突。
“万里桥西一草堂,
百花潭水即沧浪。”
这首题为《狂夫》的交响诗,由慢板突然转向疾速,唱出震耳轰鸣声,唱出诗人的激愤:
“欲填沟壑唯疏放,
自笑狂夫老更狂。”
最后一首交响诗是诗人告别尘世前的悲天悯人的心声。当音乐和歌声突然停顿时,一位演员走到舞台右侧悬挂着的一只中国古钟前,一下又一下地撞响大钟。随着当当钟声,又响起了男声用俄语朗诵的杜甫诗句……
演出结束了。剧场完全被诗人的感情所控制,陷入一片寂静。俄而,听众似渐渐苏醒过来,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并把一束束鲜花抛向舞台……
走出剧场,一位俊秀的青年把一份演出说明书赠送给我。旁人向我介绍,他是说明书插图的作者阿·库普鲁扬诺夫。我感谢他的友好情谊。是的,正如尼·西捷尔尼科夫所说,杜甫是属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在这个夜晚,我更深地体会到这点。(附图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插图
〔苏〕阿·库普鲁扬诺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