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黄河》是永存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11
第8版()
专栏:

《黄河》是永存的
冼妮娜
8月25日,我和妈妈坐在香港九龙红磡体育馆的看台上,等待着观看中央乐团合唱队与港澳二十八个合唱团联合组成的千人合唱队演出我父亲冼星海和诗人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
我们是应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的邀请来到这里观摩“黄河音乐节”的。主人告诉我们:这个活动是为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宣告成立的开幕典礼举办的。取名为“黄河”,而且选定《黄河大合唱》作重点演出曲目,不仅因为今年是我父亲诞辰八十周年,逝世四十周年的纪念日子,更因为黄河本身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据说《黄河大合唱》在香港已连续演出四年了,几乎场场爆满。
今天更是盛况空前。
气势宏伟的红磡体育馆内外灯火辉煌。场内一侧十几个看台上站满了千人合唱的演出队伍,中央乐团合唱队一百二十人站在中心,女穿红色丝绒长裙,男着黑色西装礼服,他们背后八百多名香港的演员们一律是白色上装,黑色下装,看上去,整齐而又庄重。另外三面环抱的看台近两万个座位几乎座无虚席。他们之中有香港各界的知名人士,更多的是普通的居民,还有海外侨胞、外国朋友、台湾听众和专程从澳门、新加坡等地赶来的同胞、侨胞们。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瞿弦和那嘹亮、亲切的声音向着二万听众呼唤着。指挥家严良堃振臂一挥,合唱队千口同声,以排山倒海之势唱出了黄河船夫的号子“划哟,划哟……”这震耳欲聋的雄壮的歌声立刻把全场观众的心抓住了,他们好象回到了祖国,来到了古老的黄河边,听到了黄河的咆哮,看到了船夫的呼号……当唱到《黄河怨》时,许多人挥巾拭泪;唱到《保卫黄河》,全场群情激愤。每一曲完毕,观众都报以暴风雨般的掌声。四十几年前,《黄河》曾激励着无数爱国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战斗,今天,它仍旧以不灭的激情撼动着海内海外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我想,我父亲如果能看到今天这个场面,该会多么高兴啊!
我的父亲出生在澳门,是广东番禺一个穷苦船员的后代。七岁时候,迫于生活,也曾随祖母流落新加坡。父亲酷爱音乐,他立志要用音乐拯救苦难的中国。在巴黎经过六年艰苦的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他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和个人成名的前途,毅然回到多难的祖国,投身于民族解放的斗争之中。《黄河》是他的代表作,显示了他的理想和才华。几十年来,这部作品一直被海内外的同胞传诵着。远居加拿大的侨胞,早在1949年就曾依照宋庆龄主席送去的乐谱演出过《黄河》。近几年来,香港、加拿大、美国的侨胞都分别在自己居住的土地上相继演出《黄河》。
加拿大的一位华侨青年曾经这样说:“我们为什么要在一起唱《黄河大合唱》?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中华民族要强盛,不受屈辱,就必须团结、统一。”这话道出了所有热爱《黄河》的中华儿女的心声。
演出结束了,观众站起来欢呼,掌声持久不息。严良堃再三再四地向观众鞠躬、致谢,观众仍不断报以热烈的掌声。而后,一束束鲜花被热情的观众送到中央乐团演员们的手里,合唱队员又把鲜花转送给同台演出的香港合唱队员们;严良堃抱起给他献花的香港小姑娘,手中摇动着花束,全场沸腾了。这位从抗战时期至今指挥演出《黄河》共有多少场次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的指挥,此时此刻,满怀激情地对观众说:“今天,我们中央乐团和香港交响乐团、众多的合唱团体一起为大家演唱千人大合唱《黄河》,得到了这么多知音,这是我有生以来最高兴的一个晚上。我们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知音呢?因为在场的都是炎黄子孙,而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一句话,就是‘唱黄河声,慰赤子心’!”严良堃接着说:“今天,钱韵玲女士也出席这场音乐会了,我们把这束鲜花献给她吧……”于是鲜花被传送到我妈妈的手中,全场掌声雷动,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看到有的观众在微笑着流泪了……
热情的观众久久不肯散去,许多人把我和妈妈团团围住,纷纷邀请我们一起合影留念,请我们在节目单上为他们签名。他们说:“《黄河》太伟大了,这是具有国际水平的不朽之作!”“我们民族的音乐是不朽的!”“黄河是永存的!”“感谢冼先生为人类留下了这样伟大的作品”……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