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郑拓彬 就中日经济关系问题答记者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12
第2版()
专栏:

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郑拓彬
就中日经济关系问题答记者问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 本社记者日前就中日经济关系中的若干问题访问了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郑拓彬。谈话内容如下。
问:请谈谈中日经济贸易关系的现状。
答: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不断发展。去年贸易额达到一百二十七亿三千万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额的四分之一,在日本的对外贸易额中占第五位。日方向我国两次提供政府贷款
(海外经济协力基金贷款)约折合三十五亿美元,年利率3%到3.5%,还款期限三十年;两次提供能源贷款约折合四十四亿美元,年利率为6.25%,还款期限十五年;还对我国提供了小量的无偿援助。海上石油合作开发签订了五个合同,日方投资八亿美元;1979年至1984年在我国兴办中日合资经营企业五十七家,日商投资一亿二千三百万美元。应该说,近年来,中日经济贸易关系发展是比较顺利的。
问:发展中日经济合作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答:中日是近邻,我国市场广阔,资源比较丰富,但经济技术比较落后;日本经济发达,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比较高,但资源比较贫乏,两国在经济上可以互相补充。两国在经济贸易方面应根据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精神以及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的四项原则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问:请扼要地谈谈中日经济贸易的发展过程。
答: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同日本有少量民间贸易。1949年我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为七百万美元。1950年,日本吉田内阁追随美国参与对我国实行“禁运”,中日民间贸易一度中断,为发展中日人民的友谊,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经济贸易合作,我国政府和日本友好人士同日本政府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终于使民间贸易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中日邦交恢复以来,随着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中日经济贸易关系进入新阶段。中日两国政府先后签订了贸易、贷款、航空、海运、渔业、商标、科技、租赁等一系列协定。中日经济贸易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
问:每年我国从日本进口大量商品,到底日本产品的质量如何?
答:根据国内的需要,我们在选择进口商品和引进技术时,一般都注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可供产品中进行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的全面比较,以从中选优。日本不少产品有一定的竞争性,我国用户选用不少日本产品。当然,如同我国从其他国家进口产品一样,进口到货的质量不符合合同要求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最近报道过的三菱汽车和欧立安彩色电视机质量不好的问题就是如此。同时,也要看到,质量是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条件。一般来说,厂商都比较重视商品的质量,一旦发现问题,从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信誉出发,大多数外商也能实事求是地进行处理。以上两件事就基本上得到了妥善处理,避免了我方的经济损失。但也有个别情况,因我方办事人员缺乏外贸常识和经验或对进口商品的检验没有能按合同规定及时向对方提出索赔,使我方受到损失。这是我们有关单位需要注意改进的。
问:中日经济贸易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贸易不平衡,我方逆差较大。请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答:1984年中日贸易中,中方逆差二十亿美元,1985年上半年中方逆差二十三亿美元,这种趋势还在发展。
近两年来,中日贸易逆差增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我方的需要,从日本进口原材料、机械设备、化工产品等数量增加。当然,也有我方在引进方面计划指导不够,出现了某些不适当的重复引进、耐用消费品的进口增加过快等问题。我们对此已经或正在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另一方面,我国出口的能源(石油、煤)、农产品、纺织品、水产品较多,附加价值低;而进口商品大部分是机械产品、钢铁等附加价值高的产品,而且数量较多。此外,日本对我部分出口商品进行限制(生丝、绸缎、部分农副产品),也影响了我对日扩大出口。
对外贸易要有进有出,进多少取决于出多少。为了平衡国际收支,许多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都要求进出基本平衡。但出现逆差又是常见的事。中日两国贸易额很大,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是中日贸易逆差继续扩大,中国无法承受,这样必然影响中日贸易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为了解决好中日贸易不平衡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首先,中方要大力发展生产,尽快提高产品质量,广辟出口途径,加强运输能力,进一步适应日本市场的需求。同时,希望日本方面采取积极态度,扩大对中国传统商品的进口。近期内日本方面比较容易做到的是,继续并适当增加从中国进口石油、煤炭,还希望日方配合我国发展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扩大我出口能力。中国对日本出口增加,支付能力提高,也为日本商品在中国市场的扩大创造了条件,这对两国都是有利的。问:请谈谈中日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前景。答:中日两国发展经济贸易具有有利条件,中日经济贸易关系将会继续不断发展。发展中日经济贸易关系,不仅有利于双方的经济发展,而且对亚洲和世界的繁荣和稳定也有好处。但是,这一发展前景如何具体实现,要取决于两国政府和两国有关企业界在目前和今后的努力状况。无论如何,这一发展只能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这是毫无疑义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