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回到“母亲”身边以后——记上海留学回国人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12
第3版()
专栏:

回到“母亲”身边以后
——记上海留学回国人员新华社记者 张学全
在过去的六年间,我国著名的科学教育基地上海先后向四十多个国家派出四千多名留学人员,其中一千七百多人已经完成学业陆续归来。
党和国家关怀着他们,人民期待着他们。胡耀邦、赵紫阳、彭真、邓颖超等领导同志,都曾勉励留学人员在海外要勤奋学习,回国后努力贡献聪明才智,成为祖国四化建设的栋梁。
在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面前,他们作出了什么样的回答呢?
(一)
怀着振兴中华的满腔热情出国,带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情归来。回国后,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贡献,是把自己获得的新知识、新本领奉献给四化建设中的祖国。然而,我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科学实验条件还不如海外一些国家,设备简陋、器材不足,经费困难……怎么办?埋怨吗?等待吗?不!赤子怎能嫌弃“母亲”的暂时贫困。他们的回答是,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清除面前的困难,开创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研究学习和记忆脑机制,对开发人类智能有重要价值。复旦大学教师杨伯仪,是被派往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这门学科的第一位中国学者。他在海外潜心攻读,取得优异成绩,被导师破例推荐为美国神经学会会员。1981年9月,杨伯仪圆满结束了进修。他想,事不宜迟,回国后应该立即开展脑机制的研究。然而,复旦没有这方面的实验室,许多必需的仪器在国内也买不到。
“祖国培养了我,我有责任为国家分担困难!”杨伯仪毅然取消从国外购置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的计划,拿出自己省下的一笔钱,从美国买回微电极推进器等一批仪器和技术资料,无偿献给国家。在学校的帮助下,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快建立起一个高水平的实验室。今年年初,他和有关人员合作,在脑记忆机制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一项重要成果。
一位老教授说,假如杨伯仪坐等科研条件,这项研究起码要推迟三年。多么宝贵的三年!这种只争朝夕的精神,何止体现在杨伯仪一个人身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副教授汤雪明,从加拿大进修归来,负责白血病、胃癌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工作。他的实验室也是自己动手逐步建立起来的。经过两年多的奋斗,两项成果已经通过鉴定,为探索肿瘤发病机理,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在上海仁济医院,主治医师许以平从巴黎学习免疫专业回国后,仅用三年多的时间,就取得两项达到国际水平的医学成果。其中一项成果使哮喘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新突破,荣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
这项研究,许以平是用八台旧仪器完成的,很多操作环节要用手工。前年夏天,做C4的纯化和抗血清制备试验时,室内需要保持摄氏四至十度的气温。没有调温设备,他就和同事们抬来大冰块降温。奋战四十多个通宵,实验获得成功。如今,用抗C4血清制成的医疗检测试剂,已在二十多个省、市推广应用。
(二)
他们憋足了劲,要为攀登世界科学高峰而拚搏,然而学成归来,许多人被推上了领导岗位,出任大学校长、科研所长、研究室主任……行政事务、家务、业务,几副担子一起压上肩头。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能创造出惊人的业绩吗?
请看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所长庄松林的回答。
1979年,三十九岁的庄松林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美国宾州大学学习光学信息处理技术。他每天坚持学习十六小时,留学二年零九个月,修完了一般要五年才能学完的课程,同时,和导师杨振寰合作研究成功“彩色图像的黑白编码方法”,它解决了彩色图像不能长期保存的难题,被评为1980年美国六大光学研究成果之一。杨教授写信给我国当时的教育部长何东昌,称赞庄松林是“现代白光信息处理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1982年底,庄松林博士带着急切报国的心情回到祖国。不久,就出任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所长。从此,领导工作和科研攻关任务双肩挑,对于他,八小时内外已经没有区别。白天,他科学利用时间抓紧处理所务;下班回家挤出时间处理家务;晚上九时,开始探索光学奥秘,几乎天天忙到深夜十二点钟。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经历两年的辛劳,庄松林领导全所完成六项国家科研任务,研制开发出十六种新产品,使这个研究所出现多年少有的新气象。他自己还单独取得三项开创性成果,发表七篇重要论文。其中对“部分相干光学系统噪声”的研究,为降低光信息处理中的噪杂声音,提供了新方法,在第十三届国际激光学术会议上,受到专家们高度评价。
目前,庄松林和他的助手们,又争分夺秒地在攻克另外三个重点科研项目了,他仍然那样不辞劳苦地工作。劝他注意休息,他笑着说:“我怎么也坐不下来,我国光学仪器的生产水平比先进国家还落后许多,再不拚命赶,就会永远掉在人家后头!”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我们访问了助理研究员马敬骥。前年10月,他从波恩大学归来,立刻接受了研究特种离子交换膜的任务。去年4月,正是研究工作进入合成的关键阶段。他的女儿突然患病住院,马敬骥把照护女儿的事托给亲友,研究工作照常进行。
从事这项研究,几乎天天要和有毒化学物品接触,为驱散有毒气体,马敬骥冬天在开着风扇的玻璃柜前操作,刺骨的寒风吹得他经常患感冒。日复一日,两手也生满冻疮,晚上,手背痛痒,难以入睡,可是,每天他都是照常上班。凭着这种为民族争气、为国争光的使命感,马敬骥带领四名研究人员,用一年多的时间,合成了特种离子交换膜。这一技术成果,已在今年4月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发明专利。
(三)
中华的腾飞,需要千千万万栋梁之材,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个人的发明、创造重要,为祖国建设培养后备力量也重要,甚至更为重要。许多留学回国人员都象一颗种子,既是科研的骨干,又是教书育人的良师。
上海科技大学留学归来的十多名教师,在短短两年里,为研究生开了近二十门新课,编写了一批高水平的教材,还翻译出版了十多种著作和教学资料。四十三岁的郭本瑜,从法兰西学院回沪后,担任了副校长,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仍不忘培养人才的重任,亲自动手培养“尖子”人才。他对自己负责的十名研究生,一一精心指导。一次,郭本瑜赴英国讲学的前夕,一个研究生向他汇报撰写论文的构思,郭本瑜来不及细谈。到了英国,他又特地写信来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在他的指导下,这位青年写就的论文颇有见地,被专家推荐到美国《计算物理》杂志发表。郭本瑜带的另一名研究生,因成绩优秀,被选送到海外深造;有的研究生现在已经当了大学教师。人们正确评价这位辛勤“园丁”的业绩。他连续三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上海师范大学三十二岁的讲师余小明,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他说,大学生不可能都象自己那样到英国去留学。但要让学生象到了英国一样,得到学习和锻炼的良机。在听、读、写各个方面,他严格要求学生,课上课下用英语同学生对话,并经常查考作业。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他开设了“快速阅读”新课。一年多来,先后访问过三十多个家庭,请家长帮助做工作,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余小明目前主教的英语班,在六个同类班级的学生中成绩最佳。因教学出色,他荣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上海有关部门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则信息:在这座城市的一千多名留学回国人员中,现有85%的人,能结合自己在国外所学专业发挥特长。现在,这些留学回国人员正在为四化负重长跑,用奋斗去度过人生的黄金时期。
(新华社11月11日电 本报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