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蜜的天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12
第8版()
专栏:

蜜的天使
韦野
家中老人患病缺乏营养,医生让买“口服蜂乳”以加强滋补。拆装后方知这药是蜂蜜中的提取物,也即是从工蜂咽腺中分泌出来的一种淡黄色的浓浆状物质,是肝脏疾病和神经衰弱的良好辅助疗剂。由此还得知,蜂王浆所含有益成份十分复杂,至今世界科学界尚不能用人工方法合成。看后顿觉新奇,暗自庆幸无意中增长了一点见识。
我喜欢蜜,也爱吃蜜。小时候见了蜜,比见了糖还感兴趣。母亲把蜜罐子藏起来,我偷偷用小勺舀一点吃,找不到勺子,就用手指粘点放到嘴里舔一舔。蜜,从小给我的印象比糖好,俗话也说“糖甜不如蜜”。以后才知道,不能简单的从口味上来理解蜜,蜜能治病,蜜还是幸福的象征呢!
人们用蜜,给生活绘彩,寄托美的希望和追求。我常见种桃人并不隐蔽自己的担心,辛勤地嫁接、修枝,不一定能结下理想的硕果,但却自信的认为他种植的是“蜜桃”,而不是“酸桃”。在名食美馔的长廊里,还可以看到以蜜为荣的别具风味的许多特产。北京蜜饯、四川蜜桂花生糖、唐山蜜麻糖、内江桔饼蜜饯等。酒,似乎是快乐的调剂,但我们的祖先并不满足美酒给予的滋养,苏东坡的《蜜酒诗》就说:“巧将蜜蜂炼玉液,胜似金丹万倍强。”想到这里,更觉得我们祖先发明酿蜜,却也用蜜寄托着美好的想象。
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来之不易的。弱小的蜜蜂,并没有顽强的生命力,它终日飞忙,或遇风雨,或遇挫折,或遇意想不到的顽童的水泼、脚踩,都有即刻丧生的可能。但蜜蜂并不畏惧生活的坎坷,仅仅以麦粒那么长的护身刺针作武器,忙碌于旷野、山间的花树草丛中。每一次地飞来飞去,并不都有蜜的收获啊。
今年7月,我沿京承公路去承德,车过长城烽火台进入兴隆山乡,炎热的盛夏之风不见了,塞外的凉意徐徐扑进胸口。我趴窗向外张望,想不到每走一站地都有一排排蜂箱在公路边的空地上放着,大约有十多处这样的蜂箱。放蜂人井然有序地给蜜蜂倒蜂房,割蜂窝,清洁蜂箱,象马路天使。据说整个伏天都伴着蜜蜂生活在这里。
他们住的是用布搭的篷子,内有铺板,还有锅碗瓢盆,煤油炉;白天劳动在公路边,夜间住在公路边上。每一户多半是夫妇二人,还有带小孩的,真正的风餐露宿。我有兴下车探望一户从沧州来的一家,妻子正在包饺子,小宝宝在铺上玩,他们在此地无亲朋,就以公路为家。为什么要这样生活呢?主人回答得很有意思:“蜜蜂也需要避暑啊!”他们在当地并不都是无亲可投,只是为有益于蜂群在山野采到上等花粉,起程时方便,省得翻山越岭,才不顾风吹雨打,露宿在这崎岖的深山老沟。
原来,蜜蜂是很娇气的,冬怕冷,夏怕热,过冷过热都容易得病。酷暑来临,养蜂人就“携家带口”寻找凉爽的环境;严冬时则必须保持蜂箱的温度,覆盖防冻物品,让蜂群过个温暖的冬眠。一旦蜂箱内食物不足,或者该分箱而没及时分,蜂王就会带着子孙出家,养蜂人不得不戴上面纱、手套,拿着含蜜的蜂窝去树上或山上收蜂,这是一项颇为担心受怕的劳动。蜜蜂不善于辨别香花毒草,这是养蜂人最为担忧的,如果吸了雷公藤和山海棠、狗胡椒花的花粉,蜜中就含有剧毒。李时珍说的“七月勿食生蜜”,就指的是要警惕有毒的蜜源植物。让蜂群到塞外兴隆避暑,可见是养蜂人苦心所致。这里不仅没有有毒蜜源,而且各种香花竞相开放,花期长,蜜源丰富。蜜蜂可在温馨凉爽的天气里,纵情地采集花粉。正和主人谈话间,一群嗡嗡作响的蜜蜂从山那边飞回,主人望着它们浑身沾满的黄白色花粉,为自己一天的马路生活仿佛感到欣然自慰。
蜜,是蜂的乳汁,蜂该是谁的娇子呢?我们离开烽火台下的公路,回望着越来越远的一座座帐篷,不断地怀念着,思索着。他们是蜂的主人,蜜的天使,这天使的心田,不也象蜜一样美好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