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6阅读
  • 0回复

美国来的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12
第8版()
专栏:

美国来的信
於梨华
第七封信:美国人的行小李、小青及你们的朋友们:
上封信里我提到每家房子车道上停着的车,你们也许认为是言过其实。并没有。一家一辆车不希奇,一家两辆车也是极普通的事。对住在郊区的人,两辆车简直是必需。一般中产阶级家庭,住家喜欢远离拥挤喧嚣、有噪音、有污染、而不安全的城市。十几里、几十里,愈远愈好。这种地带没有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太远;走路,更不可能。只好有车,两辆,丈夫开一辆上班,妻子做事的,开另一辆去上班;不做事的,买菜、送孩子、办杂务,更非它不可。
美国人每家有车,等于每个人有腿一样。只是一般人用腿走路,美国人用它开车的。我向你提起过,我母亲长年住在台湾,但却常来美国看我们,因为她三分之二的子女是住在这里的。每次她来,与我们重聚的欢欣刚过,她的心情就寂寥起来。不管她住谁家,她都成了看不见——电视看不懂,听不见——英文听不懂,开不了口——英文不会讲,出不了门——汽车不会开的无用之人。她要上街,得将就我的时间,她要逛店,得等我有空。她从早到晚,时间没处花,我从早到晚,时间不够用。她要我陪她讲话,但我得理家、做饭、写作、教书。晚饭以后,我有了时间,但她却枯等得累了,进房睡觉去了。从女儿家到儿子家、到女儿家,她不断转移着,带着她的寂寞。做了几个月或一年的“没腿的人”,她孑然一身回到可以散步、可以搭公车或计程车上街、可以拐到邻居家小坐、可以转到街角买嫩豆腐的台北去住了。
没有车当然不是完全没法活下去的。事实上,象住在纽约市这样的城里,有车是个累赘——没处停,是个负担——怕人偷,是个冒险——被人撞,因为市里出租车是出奇的蛮横。如果是在市区里工作及住家的,除了可以利用十分方便的公车及地铁(现在愈来愈不安全,常有抢劫谋杀事件发生)之外,因为市区的设计很有规则,直的是大道,横的是街,走路也极方便。
说起走路,那应该比开车、骑自行车、搭公车汽车都要安全,其实不然。在纽约市走路,白天还好,怕车;晚上走路,怕车更怕人。人少的地方不能走,灯暗的地方不能走,某个地区不能走,公园小径不能走,小孩晚上不能出去玩,少女晚上绝对不能一个人行路。纽约市如此,别的大城市也如此。有一个夏天,我到纽约市去进修,住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河边大道上。白天去学校听课看书,满街是人与声音,毫不可怕。但一到晚上,河边大道上行人一下子稀少了,加上心里想的都是平时耳朵听到、报上读到的各种凶杀案,走在路上,尤其是在浓荫下,灯光被树叶围住而变得阴暗的街角时,不由得心惊肉跳。如果恰巧碰上身后有加速的脚步声,真会令人心胆俱裂,吓昏过去的。那两个月,我尽量避免日落后在街上踽踽独行。虽然有时坐在燠热的斗室里,望着远处赫德逊河的彼岸,浸在黄昏里的高楼大厦的线条,被暮色衬得十分柔和时,真想推门而出,去河边的小路上漫步,但一个人哪敢?只好望着凉幽幽的林荫小道,遥想着童年时在宁波家乡,炎夏的夜晚,母亲浴后,穿上凉爽的香云衣衫、摇着大蒲扇,在只有萤火虫偶而的闪亮里,去“走人家”,北方人所谓的串门。那份“行”的逍遥,在这个极富、极方便、却极不安全的纽约市是绝对做不到的。  (十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