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查阿春和他的联合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13
第2版()
专栏:

查阿春和他的联合体
本报记者 孙健 本报通讯员 郑太白 沈炳荣
在丹桂飘香时节,我们访问了江苏吴江县八坼乡一个养鱼联合体牵头人查阿春。
1982年冬天,吴江县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八坼乡西联村的烂泥斗小外荡在1979年已被退耕还渔,但因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不高,接连几年,八十亩水面年产成鱼都不满千斤。
四组村民查阿春有一套养鱼经验,村干部劝他:“你一家承包了吧!”照查阿春的技术和他家人的干劲儿再请几个帮工,一年下来当个“万元户”是不成问题的。然而,他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他想,党鼓励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是为了更多的农民富裕起来。村里还有不少农民生活困难,我应该带动他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曹长兴、方阿水、沈大荣等六户人家都是困难户,早就盼望有个致富的门路。现在,养鱼能手查阿春主动找上门来,哪个不愿跟他干呢?他们借来四条小船,结成合作组干起来了。
贫困的人致富心切,干活儿也格外卖劲。大家起早贪黑,兢兢业业。查阿春负责技术指导和经营管理,而且也和大家一样放种、喂饲料、看闸口。而他得到的报酬和大家一样,就连外出联系业务,参加各种会议和其他一切开支,至今也没有向联合体报销过。
查阿春和六户农民拧成一股绳,1983年,生产商品鱼六万三千四百斤,亩产七百九十三斤,人均净得二千八百九十三元;1984年,生产商品鱼十万六千九百斤,亩产一千三百三十多斤,人均收入四千四百五十多元。曹长兴家里人口多劳力少,曾超支一千多元,经过两年的努力,不但还清了超支款,还盖起四间新瓦房。
两年多来,查阿春牵头的养鱼联合体,生产发展快,效益显著,经营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参加的农户由六户增加到二十八户,分三个小组,经营的外荡由八十亩扩大到三百四十九亩,生产基金已有九万多元。
联合体的管理日臻完善,今年采用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方法。总的方面,包括经营决策、生产安排、技术指导和经济收支,由查阿春一人统抓,三个组也实行承包,承认差别,单独核算,报酬与效益挂钩。年终,由联合体统一向各组筹集可分配收入的10%,作为考核评比奖金。
参加联合体的农民家家富起来了。他们不忘带动更多的农户共同富裕。联合体对周围的农户养鱼也很关心,积极帮助他们调剂鱼种,组织饲料,还主动承担了西联村四百七十余亩鱼池的技术指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