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应变灵活的香港玩具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13
第5版()
专栏:港澳市场

应变灵活的香港玩具业
本报记者 刘燮阳 黄幸群
玩具业在香港号称是“三大工业支柱”之一。从1972年至目前,香港玩具销量连续十三年雄踞“世界冠军”宝座。目前,香港的玩具厂大大小小有两千多家,业内工人五万多。去年一年,这里生产的各种玩具数万款,出口外销总额达一百一十五亿港元,比世界上玩具出口领先地区和国家的台湾和日本的总销量之和还要多。
在“自由港”里唱大戏
香港玩具业为什么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获得巨大的成功?我们在香港走访有关人士,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原因在于业内人士充分有效地利用了香港有利的客观条件,在“自由港”里唱了一台精彩的大戏。
香港既没有原料生产基地,也没有象样的机械工业,但这里是自由贸易地区。厂家随时可以向世界各地购买原料、设备,一般都是哪里价格最低、运输方便,就向哪里买。
这里向国外订货签约,最常用的联络工具是使用国际直通电话、电报。一个大型玩具厂,平常一天的国际电话、国际电报以数十次计算。先进的通信设备,为玩具业提供高效益、新信息。
这里有世界优良的海港,有排在世界前三名之列的大型集装箱货柜码头,还有东南亚地区最繁忙的大型国际机场。优良的运输条件使玩具业如虎添翼。
玩具生产离不开的印刷、制衣、电子等行业,在香港的发展水平都比较高,而且这些行业经营方法灵活,相互配合默契,使香港玩具业生产充满活力。
在应变中求生存求发展
玩具产品的突出特点,就是市场变化快。大多数玩具的更新换代周期只有一两年,短的只有半年。为了适应玩具市场的快速变化,玩具业人士极重视收集信息。他们利用被誉为“购物天堂”的香港这个橱窗,随时分析市场动向,一些大、中型厂的主要管理人员,常年穿梭往来于欧美、日本之间。为推广香港产品而设立的香港贸易发展局,则通过广设世界各地的十七个办事处,搜集各地市场情况供厂商参考,协助厂商组团到各地作专业性考察;每年举办香港玩具展览,向到港参观的客户进行问卷调查。
由于信息来得快,处理也快,玩具在品种的应变上十分敏捷。八十年代头一年,玩具厂生产“魔方”很积极;但仅过一年,“魔方”在大部分工厂消失了,厂家纷纷转向电子游戏机;最近两年电子游戏机也不时兴了,传统的娃娃产品唱了主角,成了新的拳头产品。
至于产品数量的变化,这里的厂家同样适应极快。由美国厂商设计的“椰菜娃娃”,一上市就供不应求。香港玩具厂商接获定单,马上投产,三个月内就交出头一批货。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日产飞跃到过百万个。1983年末,市场开始有饱和迹象,椰菜娃娃的日产很快又降了下来,避免了产品积压。
有时,一批产品的定单到厂,甚至已生产了一半,此时客户根据市场变化,要求更改部分原有设计,厂家往往欣然接受。他们说得很坦然:在消费品生产上,只有厂家迁就市场,而没有理由要市场适应厂家。
不断开拓 越来越活
最近几年,邻近香港的好些国家和地区的玩具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局面迫使香港玩具界人士在生产、市场方面进行新的开拓。
不少厂家重视了设备和工具的改善,对关键性的设备下本钱购买。开达实业有限公司在过去的三年里,用于添置机器及设备的款项达五千七百多万港元。对一个不到二千人的工厂来说,这是一个相当不小的数字。
在市场方面,许多厂家加强了对现有市场的工作,在美国、加拿大等地设立了多个办事处,招请当地熟悉情况的人士参与推广产品或充当顾问。同时,积极寻求新市场。去年,这里组织了专业考察团到日本,并在日本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玩具展览。
和内地的合作也发展很快。一些较大的厂家几年来陆续在国内以补偿贸易、来料加工或合资、独资等形式在沿海地区设了大小不等的工厂。有些集团企业在内地的工人数量已超过了在港的工人数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