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读《听涛室剧话》一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13
第8版()
专栏:

读《听涛室剧话》一得
李白江
曹聚仁先生的女儿曹雷,将从其父若干遗著中整理出的、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听涛室剧话》赠给我一册。先读为快,读完了。《剧话》分九个大题,一百十七篇文章,约二十万字;包罗了历来各个剧种、地区、流派……,广揽博采,丰富多姿,汇成了曲艺精萃的海洋!读后,有一个总的印象:曹聚仁一生并没有从事曲艺工作,他说只是“有戏就看!”可见他不过对戏剧艺术的爱好而已。看的日子长了,多了,竟形成一种高雅的观点,即:把祖国戏曲艺术汇集成册,为后之爱好曲艺和从事戏剧工作的同志,资以矜式。之所以这样,出于他的爱国主义和爱炎黄子孙的精神。
曹雷的《后记》中提到:“……他将花了数十年心血收集的宝贵资料整理、编排,汇成一册《现代中国剧曲影艺集成》。这本巨书,我早已看到过了。“总序”中有曹先生亲笔写的一段话:“这是一部伟大时代的剧曲艺术图片实录,我前后花了二十多年心力积存起来的。友人李洁如先生见而爱之,愿意影印出来,公之全世界学术文化界,我就重新编次一遍。高山流水,以待知音”!
这段短文,说明他“有戏就看”的个中道理。
今天,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其精华《剧话》,进一步宏扬了我国历代的戏曲艺术的起源、地区、流派和各剧种的异同,鼓励和策凡的价值极高,为曲艺的爱好者承前启后,提供了资料。故不仅仅限于浏览、消闲、或作谈资。
我读了以后,有“一得”;我想今后会“洛阳纸贵”,有二得、三得、……千百得!
曹聚仁虽在海外多年,可是,是个爱国主义者,这决不是冠冕堂皇的话。新中国成立以来,他以记者身份向海外报道了很多的如实文章。记忆犹在,五十年代中期,他回到祖国,见到毛主席、周总理,进了颐和园,写了《颐和园一席谈》。席间,周总理提示国共要有第三次合作,共兴祖国。曹先生就是最先向《南洋商报》发出消息,传给世界。曹聚仁于四十年代初,在赣州主持过《正气日报》,旧谊抹不了,随便说些什么,是人间常事。
《剧话》的本意和整理出版的愿望,正如“后记”中说:“……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期,中国的文化艺术,遭受了空前的劫难……,(他)决心在有生之年,奋力抗争一下”。故而“介绍了中国艺术大师和新一代人才的成就。几经努力,多方设法,这本书终于在1971年在他逝世前不久问世了。……”噫,厥功伟矣!
人,总是要死的,留得芳名在,不与草木同腐,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